一份來自全國51所職業本科高校的調研顯示:職業本科教育質量穩中向好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樑國勝

●超八成職業本科高校錄取分數線高於當地普通本科最低投檔線;

●職業本科生生源,普高生源佔比約爲76%,中職生佔比約爲14%,專科生源約爲10%;

●超60%的職業本科高校理論課佔比超過實踐課

●72.2%的職業本科高校認爲教材是亟待加強的薄弱環節

“職業本科教育質量穩中向好,發揮了牽引作用,但也存在發展不均衡問題。”這是來自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重點課題“職業本科教育的推進路徑及實施策略研究”得出的結論。

據該課題負責人、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長曾天山介紹,爲準確瞭解2019年試點以來職業本科教育發展狀況,課題組於2024年年底對目前51所已經招生的職業本科院校(公辦校28所、民辦校23所)的辦學整體情況進行了調研。

51所職業本科院校,國家“雙高計劃”學校不足40%,民辦學校佔比超過45%,其中近20%的學校由獨立學院合併轉設而來。“這樣,學校間存在較大的質量差距,不僅體現在辦學條件等硬件上,也體現在關鍵辦學要素上。”曾天山說。

據課題組成員、天津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生王雨馨介紹,課題用學生錄取率、招生生源、用人單位滿意度三個指標評估職業本科辦學質量,結果顯示,大多數院校辦學水平較高:一是有42所學校錄取率超過95%,其中有2所學校超額完成招生任務,少部分民辦校錄取率在85%以下。調查顯示,超過八成的學校錄取分數線高於當地普通本科最低投檔線。從區域分佈來看,分數線較高的地區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少數中西部地區學校分數線較低。二是生源結構中,普高生源佔比約爲76%,中職生佔比約爲14%,專科生源約爲10%。三是平均就業率爲83%,有72.5%的受訪學生表示滿意,有13所學校獲得“非常滿意”評價。

調查發現,51所職業本科院校平均開設的本科專業數量爲18門,涉及19個專業大類。一是專業設置適配先進產業。選擇裝備製造、信息技術、現代服務等領域的專業,服務區域產業能力較強。二是東部發達地區專業精準度較高。如深圳職業技術大學圍繞粵港澳大灣區智能製造、數字經濟發展需求設置16個本科專業,形成“專業羣—產業鏈”深度對接的協同模式,產教融合優勢突出。

“同時,專業設置存在兩極分化和需求脫節的問題。”王雨馨發現,主要體現在公辦院校與民辦院校、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的差距。專業設置與企業需求之間存在一定脫節,體現在企業用人滿意度和就業匹配度方面,企業用人選擇“非常滿意”的學校數量較少,僅佔19.4%,學生的就業意向與專業匹配“非常滿意”的僅有25%。

調研顯示,職業本科院校理論課與實踐課比例呈現梯度分佈,實踐教學資源配置呈現區域差異化特徵,有13所院校實踐課時佔比超過理論課,18所院校兩類課時基本均衡,20所院校理論課比重較高。東部地區和部分公辦院校實踐課比例較高,體現出產業發展和資源整合方面的優勢,反映出職業本科院校能夠適應產業發展,支撐區域經濟發展。但仍有部分院校的理論教學的比重大,理論課佔比超過實踐課的受訪學校超過60%。

調查顯示,教師隊伍學歷結構呈現出“橄欖型”結構,以碩士學位爲主(50%左右),本科及以下(20%左右)和博士學位佔比相對較低(30%左右)。外聘教師的來源呈現出地區性差異,部分學校外聘教師主要來自企業,尤其在華北地區的院校中較爲常見,而在華東和華南等地區,聘任普通高校教師比例較高,實踐經驗有所不足。

調查發現,院校普遍採用企業頂崗實習和校內模擬實訓相結合的方式,其中企業頂崗實習的普及率達到100%,校內模擬實訓的覆蓋率爲91.9%,而線上虛擬實驗室的應用率僅爲64.9%。實訓基地的合作形式以學校教師現場指導(94.6%)和培訓與實踐結合(86.5%)爲主。企業師傅帶徒弟的傳統模式佔比81.1%。

“但是,也存在產業資源利用不均衡、虛擬仿真與實訓基地互補不足的問題。”王雨馨介紹,華東和華南地區院校在實訓模式上表現出多樣性和成熟度;民辦院校更注重市場化運作,實訓模式靈活,但在科研創新和校企合作深度上有所侷限。

調查結果顯示,在公共基礎課中,國家規劃教材的使用率已達85%以上。在專業課程中,國規教材的使用率僅爲44.4%。院校間教材使用情況差異較大,國規教材使用率參差不齊,專業教材資源配備更加齊全,新興專業教材較少。教材形態方面,各院校主要採用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數字化教材等新形態教材,整體使用率已達77.8%。一些學校在編寫教材上進行了探索,如深圳職大、河北工業職大、南京工業職大等。有72.2%的學校反映教材是亟待加強的薄弱環節。

針對調研發現的問題,課題組提出了“六字訣”對策和建議:在學校建設上按照“優”的標準引領職業本科高質量發展;在專業設置上把握“準”的要求準確對接產業需求;在課程設置上突出“實”的導向推動理實一體化;在教師隊伍建設上堅持“通”的原則實現學校和企業人才雙向流動;在實訓基地建設上追求“真”的內涵要注重真實性和實效性;在教材建設上彰顯“專”的特色突出動態技術知識邏輯。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