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本科崛起 重塑教育價值座標

關育兵

今夏高考錄取季,職業本科院校儼然成爲最亮眼的“新星”:深圳職業技術大學物理類投檔最高分達617分,遠超特控線83分;金華職業技術大學創下浙江同類院校歷史新高621分;全國職業本科院校激增至87所,招生規模較2020年試點之初已暴增8.5倍。

職業本科何以異軍突起?關鍵在於“學歷硬了”與“技能值錢了”的雙重驅動。新《職業教育法》賦予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同等地位,並通過推進職普融通等頂層設計,真正實現職業教育社會認可度的提高。職普融通拓展學生成長成才通道,“中職—高職專科—職業本科—專業碩士—博士”的成長路徑豁然貫通。與此同時,產業升級對能解決複雜問題的複合型工程師需求激增,職業本科學生以其“學歷背書+技能溢價”的雙重優勢,成爲支撐“中國智造”的關鍵人才池,自然吸引了越來越多學子的關注。

這股浪潮的興起,不僅是個體選擇的轉變,更是破解國家發展難題的“對症良藥”。首批職業本科畢業生就業落實率達87.07%,高出全國本科平均水平4.5個百分點,其中90%服務於實體經濟領域。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大學城市軌道交通設備與控制技術專業就業率高達98%,正是院校培養精準對接產業需求的明證。職業本科院校以“產業需要啥,專業就設啥”爲支點,緊盯高端製造、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有效填補了普通本科偏理論、專科高職偏操作之間的人才斷層,彌合了就業結構性矛盾,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而更深層的意義在於,職業本科的興起精準填補製造業高端化、數字經濟崛起帶來的高技能人才巨大缺口,爲實體經濟注入核心動能,推動“中國智造”向“中國創造”躍升。當更多學子主動選擇職教賽道,當98%的就業率成爲常態,“重學歷輕技能”的陳舊觀念正在逐步瓦解——支撐民族復興偉業,既需要仰望星空的科學家,也離不開腳踏實地的卓越工程師。這不僅是教育理性的迴歸,還有助於構建多元人才支撐的強國生態。

然而規模擴張並非終點,質量纔是生命線。面對招生“冷熱不均”等現象,職業本科須深化“產業基因”,方能行穩致遠。爲避免發展“大而不強”,需推動標準共定、師資共建、資源互通、評價互認,構建以產業需求爲導向的質量監測體系。職業本科不僅是教育體系的補充,更是國家人力資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應進一步明確其與普通本科、專科高職的差異化定位,在專業設置上應更注重前瞻性與區域性,在培養模式上應深化“校企雙主體”育人機制,在評價體系上應逐步建立以能力爲本位的認證制度。唯有在真實產業標尺下錘鍊人才,方能實現院校與企業“雙向賦能”的良性循環。

職業本科的崛起,深刻映射着教育價值座標的悄然校正。職業本科與普通本科,只是辦學側重點不同,個體發展方向各異。此前一些人厚此薄彼的陳舊觀念應該儘早破除。教育生態的繁榮,恰在於多元路徑的共生共榮——讓技能與理論相互輝映,讓工匠精神與學術探索同被珍視,方爲教育最美好的圖景,亦是發展最深厚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