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大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7場專題會議聚合力促發展
南方財經記者鄭康喜 廣州報道
剛剛過去的2025年上半年,中國經濟依然展現出強大韌性和澎湃活力。在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從傳統產業藉助科技創新拿全球訂單,到新興產業提供全球標準,再到未來產業建立全球生態,廣東咬定實體經濟不放鬆,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堅持產業科技互促雙強,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如火如荼。
廣東工業機器人產量佔全國44%,智能手機產量佔全國超四成;形成9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羣,擁有8個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羣;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8年居全國首位,“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羣連續5年位列全球創新指數第二位,全省研發經費投入突破5100億元繼續領跑全國。
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課題。但是,產業發展絕非在朝夕之間,而要久久爲功。這一過程中,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至關重要。法治是產業治理的基本方式。強化立法供給、監督推動等法治護航行動,爲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堅實支撐。
南方財經記者瞭解到,廣東省人大常委會正立足人大職能職責,積極推動省委部署的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各項重點任務全面實施、加速推進,計劃在前期深調研基礎上重點開好加快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7場專題會議,圍繞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傳統產業“三化”融合、現代服務業、嶺南特色現代農業、產業科技互促雙強、優化發展環境、高素質人才引育等專題,找準各領域下一步工作重點,形成推動解決問題的務實舉措。
創新系列舉措,爲廣東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廣東“人大現象”也正增添新的時代內涵。
廣東產業進階
全球貿易環境變化之下,如何看待上半年的中國經濟?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近期表示,當前世界正處於深刻變革階段,必須高度關注基礎研發、產業升級和科創金融這“新三駕馬車”,深度研判當前的技術進步與產業升級進程。
從這一視角觀察,廣東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正在提速:在產業升級上主要抓傳統產業、優勢產業的鞏固和優化;在基礎研發上,圍繞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培育和壯大,全省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8年居全國首位。據統計,廣東科創板、創業板上市公司408家,首發募集資金累計3312億元,穩居全國第一。
“去年,我們營收將近10億元。”廣東熠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賴錦聖介紹,企業主要市場在歐美,外貿業務佔比將近70%,其中美國市場佔比近三成。“熠日科技每年研發投入佔了全年總營收的5%,通過創新獲得了一批穩定客戶。”
熠日科技是廣東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發展的縮影,證明傳統產業只要不斷藉助新技術升級,就能持續贏得市場。
另一邊,在新能源車、動力電池等領域,“廣東智造”已成爲“金字招牌”。這背後是廣東新興產業的茁壯成長。
“水到渠成。”億緯鋰能副總裁兼董秘江敏用四個字形容該企業的海外佈局。江敏介紹,億緯鋰能是國內首家實現海外量產交付的動力電池企業,國際知名車企和全球前十的儲能集成商均爲億緯鋰能的客戶。不僅產品出海,還爲全球提供技術標準。
今年以來,低空經濟、算力、機器人三大賽道開始成爲重塑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領域,與人工智能結合也越來越緊密,不斷衍生出新的細分賽道。對廣東而言,如何讓未來產業不再是“實驗樣品”,而是搶佔市場、定義標準的“拳頭產品”?從機器人的“七十二變”裡能夠看到廣東未來產業的蓄勢積力。
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彷彿是一個“機器人大世界”:醫療試驗區,醫療機器人能靈活抵達病竈靶區,精準投放藥物;家庭場景,家政機器人逐一撿取雜物、自動打掃房間;工業區域,巡檢機器人牢牢附在橋樑主纜上,完成高空檢修。
“在這裡,來自不同學科、面向不同需求的研發團隊共享場地、協同研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丁寧表示。自2019年成立以來,該研究院已申請發明專利300多項。
實驗室裡迸發的創新力量,在廣東完善產業鏈加持下,快速轉化爲可觀的產業體量。丁寧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在具身智能供應鏈中佔據了55%以上的份額。若將大灣區視爲獨立個體,其佔比將達24%,與歐洲相當,超過日本。去年,廣東智能機器人產業集羣營業收入超900億元,整體實力處於國內第一梯隊。
接下來,廣東將按照羣—鏈—企協同發展思路,集中各類資源要素培育更多千億元級、百億元級龍頭企業,打造更多萬億元級、千億元級產業集羣,進一步鞏固和增強制造業競爭優勢。
人大助力發展
面對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廣東如何做到立足當下,又超越週期?法治是重要答案。
從改革開放到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法治一直都是廣東穩坐經濟第一大省的重要支撐。當前,廣東正努力以高水平法治,護航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
20世紀90年代中期,廣東人大就領風氣之先,在不少領域都走在全國前列,被稱爲人大工作中的“廣東現象”。“廣東人大現象”孕育於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中,通過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找準工作立足點和切入點,爲堅持好、完善好、運行好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做出的有益探索。
進入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時期,更好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更好引導、推動、規範、保障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更加需要強化法治支撐,需要人大多方面助力。
“通過法治來規範政府和市場的邊界,保護知識產權等各類產權,能夠最大限度激發創新活力,提升競爭公平性、商業便利性和市場活躍度。”廣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黃楚平表示。
這也孕育出廣東人大的新故事——以高質量履職支撐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廣東人大通過積極發揮人大立法保障、監督推動、決定支撐、代表助力等作用,進一步與政府形成推動經濟發展的合力。“廣東人大現象”在新時期也有了新內涵——勇於主動謀、敢於破難點、善於聚合力。
今年5月,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就表決通過《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助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決定》,從健全立法供給機制、完善監督支持機制、用好民意彙集機制、建立上下級人大聯動機制、強化產業政策宣傳力度等方面明確措施,爲全省各級人大更好發揮職能優勢和職能作用提供法規依據。
此外,廣東省人大常委會組織開展了深入的一線調研,圍繞人工智能、機器人、低空經濟、智能網聯汽車等廣東重點產業集羣,找準經濟發展中的卡點堵點問題,形成調研報告,並召開專題會議、形成專項任務清單,一跟到底,爲推動廣東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全局性、牽引性專項任務打好基礎。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在前期調研基礎上,形成了聚焦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專題調研報告,深入分析廣東省該產業的現狀與優勢、主要問題,並提出具有前瞻視野的意見建議。
“此次調研重點考察了佳都科技全球首個城市交通行業垂類大模型產品,大大激發了企業以科技創新爲引擎,爲全省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的決心和信心。”接受調研的佳都科技相關負責人向南方財經記者如是說。
接下來,圍繞廣東新質生產力全鏈條發展需求,廣東人大也將進一步強化法規體系協同性,推動跨領域制度銜接配套,構建覆蓋技術創新、場景應用、風險防控的法治閉環,護航新經濟新業態行穩致遠,繼續書寫我國人大工作新的“廣東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