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廣東今年這樣幹!

近日,中共廣東省委辦公廳、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廣東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2025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行動計劃》提出實施科技創新強基行動,提升基礎研究能力,持續將三分之一以上的省級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投向基礎研究。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啓動佈局人形機器人、低空經濟、商業航天等重點領域研發項目。

此外,高水平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着力推動6個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3個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6個國家大學科技園等平臺建設。推廣運用深圳“6個90%”經驗做法(90%以上的創新型企業是本土企業,90%以上的研發機構、研發人員、研發資金、職務發明專利、重大科技項目發明專利集中在企業),健全多元創新研發資金投入機制,高技術製造企業研發投入強度提升到3.8%左右。

《行動計劃》提出要鞏固提升傳統產業,包括石化產業、鋼鐵產業、建築產業、時尚產業等。

與此同時,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包括集成電路產業,加快華潤微、方正微、粵芯、增芯等重大項目建設和產能爬坡,補齊集成電路製造、先進封測等短板,大力發展材料及裝備產業,謀劃建設光芯片產業創新平臺,打造全國集成電路“第三極”;新能源汽車產業,推進廣州、深圳智能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應用試點;低空經濟產業,佈局一批省級創新平臺,爭創1—2家國家級創新平臺。支持深圳建設國家低空經濟產業綜合示範區、省垂直起降飛行器製造創新中心;生物醫藥產業,打造若干國內領先的臨牀研究平臺;新型儲能產業,新增100萬千瓦新型儲能電站裝機;新能源產業,把握光伏行業技術變革機遇,培育和引進鏈主型龍頭企業。發展核電產業鏈,打造若干核電設備及原材料供應基地,支持佛山開展氫能綜合示範。

前瞻佈局未來產業

《行動計劃》還提出要前瞻佈局未來產業。深入實施培育發展未來產業行動,搶佔具身智能、量子科技、6G等前沿領域,謀劃佈局一批省級未來產業創新平臺和概念驗證中心,爭創1—2個國家級未來產業先導區,其中包括智能機器人產業,高標準建設省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引進和培育3—5家獨角獸企業、科技型領軍企業;生物製造產業,打造國家生物製造產業創新中心;商業航天產業,建設3—5家商業航天產業園區(集聚區);量子科技產業,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量子科技和產業高地建設。

對於現代服務業,《行動計劃》提出深入實施生產性服務業十年倍增計劃,發展壯大會計、律師、專利、設計、檢測認證等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打造10個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示範區、100個生產性服務業示範平臺、1000家生產性服務業示範企業。大力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加快物流業態創新發展,建設省物流地圖平臺,開展快遞業與製造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推動無人機物流場景規模化應用落地。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加力擴圍開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培育一批帶動性強、顯示度高的消費新場景,發展首發經濟、銀髮經濟。積極發展體育產業,擦亮“活力廣東·時尚灣區”文旅品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遊目的地。

《行動計劃》還提出拓展軟件和信息服務應用包括做強做優鴻蒙、“鯤鵬+歐拉”、PKS等自主基礎軟件生態;推動人工智能深度應用,加快粵港澳大灣區樞紐節點韶關數據中心集羣建設,支持東莞建設濱海灣人工智能新區等。此外,《行動計劃》還提出加快珠三角地區產業高端化發展,推動珠江東岸高端電子信息製造產業帶和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深度融合,充分發揮核心區支撐引領力和輻射帶動力。支持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結合資源稟賦和功能定位,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合作,形成緊密銜接。

《行動計劃》還提出大力開拓海外市場和積極培育優質企業,還要實施標準領航工程,圍繞人工智能、低空經濟、新能源汽車、氫能等新興產業領域制定一批關鍵技術標準。深入推進“灣區標準”,持續拓展“灣區認證”領域和採信場景。

廣東亮出產業“家底”

而在2月5日,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發佈《廣東省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報告(2023—2024)》,首次向外界公佈了廣東產業“家底”。

報告顯示,廣東基本已構建起現代化產業體系“四樑八柱”:2024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9.4萬億元,擁有全部31個製造業大類,電子信息製造、汽車、電氣機械等15個行業規模位居全國第一。如今,廣東已形成電子信息、輕工紡織、材料、石化、農業與食品、家電、軟件與信息服務、汽車等8個萬億級產業集羣。電子信息、石化、家電等優勢產業持續引領全國,2024年增加值增速分別達13.4%、7.1%、5.9%,立穩廣東產業“頂樑柱”。

數據顯示,2024年廣東省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43%、佔全國1/4,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31.2%、佔全國44%,智能手機產量增長12.5%、佔全國超四成。

責編:葉舒筠

校對:王朝全

版權聲明

" Type="normal"@@-->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爲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轉載與合作可聯繫證券時報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Type="normal"@@-->

END

" Type="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