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先試啓新程——廣東全面聚焦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來源:經濟日報

2月5日,廣東省“新春第一會”——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召開。今年大會聚焦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動員全省幹部羣衆進一步凝聚共識、匯聚力量,在新的一年齊心協力推進廣東高質量發展、現代化建設。

承載新一年的期許,開啓接續奮鬥新程。先行先試的廣東,如何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奮力把高質量發展之路走得更有奔頭、更有勁頭?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表示,產業體系向新圖強,發展才能以質取勝,這是廣東的必由之路、光明大道。要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的生產力理論爲指導,堅持實體經濟爲本、製造業當家,推動產業科技互促雙強,練好高質量發展的“看家本領”,挺起現代化建設的“產業脊樑”。

鍛造先進製造鋼筋鐵骨

先進製造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筋骨,筋骨強健方能行穩致遠。廣東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2024年,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4萬億元,經濟總量佔全國經濟總量的10.5%,連續36年位居全國首位;第二產業增加值54365.47億元,增長4.4%,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48%,超1.5萬億元的工業投資規模創2007年以來新高;新動能產業增勢良好,規上先進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6%。

得益於產業鏈的不斷髮展,廣東人形機器人產業迎來快速發展期。2024年,廣東全省工業機器人產量24.68萬臺(套),佔全國的44%。當前,廣東已培育出一批自主品牌的機器人本體、關鍵零部件製造及系統集成企業。此次大會期間,來自廣州里工實業有限公司的人形機器人“裡掂D1”現場展示,吸引衆人目光。該公司總裁李衛銃介紹,目前全球約38%的人形機器人供應鏈企業在中國,而中國約57%的供應鏈企業在粵港澳大灣區。

如今的廣東,已形成基礎雄厚、門類齊全、體系完整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擁有全部31個製造業大類,其中15個行業規模位居全國第一;培育形成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石化等8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羣,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智能手機、工業機器人等優勢產品產量全國第一;人工智能、生物製造等領域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全省研發經費投入、研發人員數量、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發明專利有效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等主要科技指標均位居全國第一;研發設計、信息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國內領先,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數量全國第一。

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艾學峰說:“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爲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關係着廣東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的戰略主動。”爲進一步匯聚全省力量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廣東發佈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2025年行動計劃,着力實施科技創新強基、產業集羣培優、數智技術賦能、區域協調協同、產業開放合作、優質企業引育、質量品牌提升、資源要素保障八大行動、26項工作舉措。

激發科技創新澎湃動力

經過多年研發,深圳瑞德林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實現了生物合成的重大突破,技術和成本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該公司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劉建告訴記者,公司當前處於快速發展階段,近3年收入保持翻番增長。今年將在韶關市翁源縣投資約11.5億元,建設年產活性原料1000噸的生產基地。

像瑞德林這樣的科創企業在廣東有很多。近年來,廣東高度重視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構建全過程創新鏈,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長板技術優勢更加明顯、短板技術加速補齊、傳統產業提質換新;建好用好國家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深入實施“廣東強芯”、核心軟件攻關等重大專項。2024年,廣東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0.2%,高於全省規上工業增速6個百分點,佔比32%。

在江門,打石山地下700米深處,世界上最大、最靈敏的中微子探測項目——中微子實驗室,進入正式運行前的關鍵時刻;在東莞,被譽爲“超級顯微鏡”的中國散裂中子源,已向全球科學家完成12輪開放,在材料科學技術、生命科學、資源環境、新能源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開發中大顯身手;在深圳、廣州,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已經全面順利運行併發揮重要作用……

讓超級平臺產出“超級成果”,就需要基礎研究能力更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步伐更快、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更高。“產業之樹常青,技術之源夯其根。基礎研究是產業發展的源頭活水。廣東正加快佈局建設新型通訊、算力、大科學裝置,不斷完善現代化基礎設施。”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吳世文說,當前,廣東已初步形成以國家實驗室爲引領,以省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省重點實驗室爲支撐的多層次實驗室體系,在生命科學、材料等領域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深入實施基礎研究十年“卓粵”計劃,加快對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領域、新方向的前瞻佈局,增加源頭技術供給,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2022年以來,廣東3項研究成果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在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中“知識創造”指標連續5年排名全國第二;積極探索組織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廣東實踐”,紮實推進高端芯片、核心軟件等重大科技工程,實現了更多從“1到10”的突破,解決了一批影響產業鏈安全、制約產業升級的“卡脖子”問題,保障了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廣州的先進製造和現代服務、深圳的科技創新和高技術產業、佛山的智能家電、東莞的智能終端各具優勢又相互協同。

吳世文表示,廣東將聚焦全過程創新鏈,努力實現前沿技術“開天闢地”、關鍵核心技術“頂天立地”、先進適用技術“鋪天蓋地”,進一步強化科技信貸風險補償機制,助力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未來產業儘快成勢,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培育現代企業強壯主體

“2024年,華爲整體經營達到預期,ICT基礎設施保持穩健,消費者業務重回增長,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快速發展,全年銷售收入超過8600億元。”華爲公司董事長樑華說,華爲持續打造堅實的數智基礎設施底座,紮實推進人工智能發展戰略,通過技術創新和場景創新賦能千行百業,助力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

近年來,廣東深入實施優質企業梯度培育“十百千萬”計劃,努力造就50家科技領軍企業和100家鏈主企業、1000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0000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廣東擁有1900多萬戶經營主體、830多萬家企業,穩居全國首位。大量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拔節生長,這是廣東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底氣所在、根基所在。

“企業是產業發展的主體,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離不開廣大企業和企業家的強力支撐和砥礪奮進。”艾學峰說,廣東將全力支持企業做創新主角,大力推廣深圳6個“90%”經驗做法,推動創新資源向優質企業集聚;加強對企業政策支持,全面落實近年來出臺的“技改10條”“製造業降成本10條”“科技金融15條”等一系列政策舉措,爲企業發展實實在在謀福利。

在廣東現代化產業體系構成中,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羣中相當大部分是傳統產業。汽車、石化、家電、輕工紡織、食品加工等傳統行業佔規上製造業增加值比重超70%、利稅佔65%、從業人員佔75%。“實力雄厚的傳統產業是廣東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信心和底氣,廣東將進一步推動傳統優勢產業煥發新的活力。”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吳紅說,廣東堅持喜新不厭舊,推動傳統優勢產業煥新發展。

吳紅告訴記者:“廣東順應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趨勢,完善在數智賦能、綠色低碳、融合發展、提質增效等工作舉措,爲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更堅實的保障。”2024年,廣東工業技改投資增長11.5%,其中製造業技改投資增長達到11.6%,全省有超過1萬家企業技改數轉,工業設備更新投資更是創下了近10年的最快增速,新舊動能“同頻共振”,成爲廣東經濟新的增長點。

產業發展絕非在朝夕之間,而要在向新而行的路上久久爲功。廣東既有立足當下、超越週期的洞見,更有蛇行千里、路在腳下的堅守和擔當: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佈局未來產業……在不斷延長的產業鏈、科創鏈中,廣東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上立新謀遠,以堅定姿態不斷應對挑戰。如今的嶺南大地,一幕幕“春耕圖”正在轉化爲“收穫圖”。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有風和日麗,也會有疾風驟雨甚至驚濤駭浪。這幾年,廣東的現代化建設殊爲不易。”黃坤明指出,因其不易,更顯擔當,一路走來,廣東經歷風雨、屢創奇蹟,越來越從容、越來越堅毅。新徵程上,廣東一定能率先克服成長中的煩惱,走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之門,開啓新的成長週期,創造新的輝煌成就。(經濟日報記者 楊陽騰 喻 劍 鄭 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