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財經連線|廣東如何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陳文玲獨家解讀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鄭瑋 廣州報道

嶺南春早,奮楫揚帆。2月5日,蛇年首個工作日,廣東“新春第一會”如約而至,吹響開工的號角。從2023年提出“再造一個新廣東”的新願景,到2024年聚焦“產業和科技互促雙強”,再到2025年點題“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經濟大省廣東繼續先行先試,爲高質量發展再謀新篇、布新局。

廣東省“十五五”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原總經濟師陳文玲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連續三年舉辦高質量發展大會彰顯了廣東作爲經濟大省的責任與擔當。“大會既是對2024年的總結,更最重要的是吹響了2025年的衝鋒號。”

她補充道,“作爲中國經濟穩定之錨,廣東的經濟總量、貿易總量、創新態勢、企業的競爭力,政府責任擔當與作爲都走在全國前列。此外,廣東的市場化程度高、國際化程度高、創新能力高,也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因此,廣東召開 ‘新春第一會’體現了全省上下一心向新年進發的堅定決心。”

2024年,廣東在壓力中交出了地區生產總值邁上14萬億元新臺階、進出口總額增長9.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2%、經營主體突破1900萬戶的答卷。邁入2025年,隨着全球格局繼續演變,以外向型經濟爲主的廣東正在努力破局、尋找新的發展潛能,而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將成爲破局的關鍵。

對此,陳文玲表示,未來廣東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不只要關注產業規模,更關鍵要優化結構,“我們不僅僅是要保持住一個經濟總量、一個製造業規模,而要重點關注產業結構,結構比總量重要,結構優比總量重要,質量強比總量重要,創新能力高也比總量重要”。

廣東在多方面引領全國發展

《全球財經連線》:今年是廣東連續第三年開召開高質量發展大會。這釋放了怎樣的信號?

陳文玲:作爲中國經濟穩定之錨,廣東省搶抓機遇,在春節後首個工作日連續三年都召開高質量發展大會,更像是一場動員大會、誓師大會。這也是廣東作爲經濟大省走在全國前列的體現。 其實,廣東也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不管是經濟發展的總量、貿易總量、創新態勢、企業的競爭能力,還是政府的責任擔當與作爲。因此,這個會也預示着廣東全省上下向新的一年迸發。

其實,這也是一次成果的展示。主論壇上我們聽到了華爲、小鵬汽車等企業分享他們的成果。此外,廣東還有比亞迪、中興通訊、大疆、騰訊、億航等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頭部企業。廣東是頭部企業密集度比較高的地方。作爲一個經濟大省,我覺得廣東不僅代表了已經創造的存量,更重要的是代表着中國改革開放、發展創新、突破未來。而這種未來就體現在廣東的各個方面,特別是體現在每年一度的“新春第一會”。

廣東高質量發展實現五大突破

《全球財經連線》:你剛剛提到了不少廣東企業,那麼過去三年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了哪些具體的成效?

陳文玲:廣東是一個創業的沃土、經商的沃土、人才的沃土、創新的沃土,過去三年我覺得廣東的高質量發展起碼在五個方面已經取得重大突破。

第一是轉型升級。廣東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步伐是比較快的,不管是過去騰籠換鳥、淘汰落後生產力,還是現在不斷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變成新質生產力的組成部分,廣東的轉型升級始終在進行。很多傳統產業實際上已經變成了新興產業,過去傳統的落後生產力已經變成了先進生產力。

比如廣東的汽車產業,加入WTO前曾有很多人擔憂國產汽車行業會面臨衝擊,但廣汽等一批企業通過引進外資、技術,與日資企業合作,逐步成長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廠。今年,面向產業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轉型趨勢,廣汽又與華爲簽署合作協議,引入華爲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推動汽車這一傳統產業成爲新質生產力的組成部分,未來前景可期。

第二是原創技術。近年來廣東在原創性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廣東已集聚一批國家隊、省級隊、地方隊,還有企業隊,以及科學家,已經形成了一種組合的力量。廣東構建的“兩點兩廊”科技創新帶已經成爲廣東製造業,以及貿易、教育、政府管理等多個領域,轉型升級過程中非常大的助力。

第三是創新企業。這可能也是廣東和其它省份相比最大的一個特點:集聚了一批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創新企業。這得益於廣東寬鬆的現代營商環境和高度的市場化,民營企業星羅棋佈。如今的頭部企業,比如華爲、騰訊、大疆、比亞迪、億航等,都是從幾個人、十幾個人起步,在十幾年間發展起來,發展速度令人驚歎。

這批頭部企業是廣東彌足珍貴的寶貴財產,是可增值、可複製、可延展,而且可以戰鬥的一個羣體。在這批頭部企業帶動下,廣東在許多領域都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帶動了大量中小企業發展,其中包括衆多專精特新企業和冠軍企業。這些企業也成爲廣東現代製造業和先進製造業的創新主體,不斷地創造新質生產力。

第四是灣區協同。粵港澳大灣區作爲國家定位的世界級城市羣,對廣東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帶動作用。目前廣東轄內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城市羣與香港、澳門的聯通發展,已經形成了更好的創新環境。香港有吸引人才、稅收制度和連接國際市場的優勢,澳門作爲現代商業城市也有獨特競爭力。橫琴、南沙、前海三個新區各具特色,承擔先行先試任務,爲改革開放探路。這種格局爲廣東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獨特優勢。

第五是政府改革。近年來我觀察廣東在政府改革方面取得了特別大的進展,包括在爲企業創新創造條件等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廣東各級政府在企業服務意識、服務效率以及支撐企業發展方面的原動力還是比較強的。從這五條來看,可以說廣東爲高質量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結構優 創新能力強比經濟總量重要

《全球財經連線》:下一步,廣東應如何發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以保持住長期發展優勢?

陳文玲:當前和未來比較長的時間裡,廣東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不只要關注產業規模,更關鍵要優化結構。我們不僅僅是要保持住一個經濟總量、一個製造業規模,更要重點關注產業結構。結構比總量重要,結構優比總量重要,質量強比總量重要,創新能力高也比總量重要。

更具體來看,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密集涌進中國,有的是我們的科學家迴歸,有的是外國科學家來到中國,他來幹什麼?他來參與中國創造世界奇蹟,創造世界最領先的製造業水平,最領先的科技水平。從現在算起,我們距離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還有十年時間,這十年對我們來說是決定性的時間。廣東作爲經濟大省,首先要承擔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責任與擔當。

第二,要把廣東的存量資源用足、用夠、用好。廣東是民營經濟最發達、開放度最高,也是政府辦事效率與企業服務能力最強的地區。此外,廣東還擁有一批世界級頭部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冠軍企業以及大量有潛力的中小創業企業。這些企業不僅是廣東經濟的支柱,更是未來創新的重要力量。而要充分發揮這些存量資源的作用,必須重新調整對企業的評價體系,以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發展需求。

同時,未來的顛覆性創新一定是取決於人的想象力、創造力和研發能力。廣東需要打造更自由的創新環境,讓年輕人的思想更加奔放,消除人才的後顧之憂,將年輕人轉化爲創業、創新、創造的重要資源。這不僅是廣東面臨的挑戰,也是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課題。要積極借鑑優秀的制度與方法,避免將改革舉措停留在規劃和文件層面,真正把人的創造力創激發出來,這可能將對未來的高質量發展起到決定性影響。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歷程,從馬雲、馬化騰等人的互聯網創業,到華爲在半導體領域的顛覆性創新,再到TikTok、拼多多等平臺在美國的成功,這些都體現了創新對貿易方式的深刻變革。這些平臺不僅改變了傳統的貿易模式,還連接了全產業鏈,最終服務於消費者。這種創新的貿易方式正是人類創造力的體現。廣東未來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進一步培育創新的沃土,優化營商環境,激發人才活力,推動存量資源向創新資源轉化。

第三,要進一步提高粵澳大灣區內部規則機制的對接銜接水平。要進一步打破粵港澳三地“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三套法律體系”的約束,實現制度、標準、規則、法律的有效對接與融合,推進粵港澳一體化發展,實現商流、物流、信息流、資本流、人員流和數據流的無障礙。將香港和澳門的優勢複製、放大,形成粵港澳大灣區整體優勢,帶動廣東乃至全國發展。未來,香港仍是中國最具優勢的寶貴資源,其獨特優勢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第四,要進一步提高人才吸引力。目前廣東人才淨流入量位居全國第一,說明創新創業機會多,對年輕人吸引力強。廣東已形成產學研政創新聯合體,但還需進一步拓展視野,不僅利用好本地企業,更要引入全國乃至全球的優秀企業與教育資源。廣東要成爲創新沃土,還需吸引更多人才流入。

機器人發展要專業化 科技化 合理化 國際化 市場化

南方財經:展望“十五五”,廣東應該怎麼去挖掘增量?比如在機器人、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

陳文玲:廣東現在提出要推進發展具身機器人或人形機器人,在這一領域我覺得一方面要積極探索和發展,但同時也要仔細研究,避免一哄而上、盲目跟風。比如馬斯克就預計到204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數量將超過人類,屆時機器人售價可能降至2萬美元。對此,我們還要進一步考慮具身機器人的功能與市場定位。

在發展具身機器人產業時,一方面我們在技術上要追求世界領先水平,另一方面還要更仔細研究、考慮發展節奏、規模和結構。未來推進新興產業發展應注重精細化、專業化、科學化、合理化、國際化和市場化,更充分發揮廣東的產業基礎和創新優勢。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節目嘉賓意見僅代表本人觀點。)

策劃:於曉娜

監製:施詩

編輯:施詩

記者:鄭瑋 施詩

製作:蔡於恬

拍攝:朱景輝

新媒體統籌:丁青雲 曾婷芳 賴禧 黃達迅

海外運營監製: 黃燕淑

海外運營內容統籌: 黃子豪

海外運營編輯:莊歡 吳婉婕 龍李華 張偉韜

出品: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