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財經連線|解碼粵經濟:產業向“新”,外貿向“穩”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李依農 上海報道

科技產業強勢崛起

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剛剛落下帷幕。說起第一期的亮點,除了越來越多的境外採購商之外,還有不斷“整活”的機器人。事實上,廣東不僅挑起了經濟的大梁,也是頂起了機器人的半邊天。

據廣東省工信廳統計,2024年廣東工業機器人產量超24萬臺(套),產量同比增長31.2%,連續五年居全國第一,佔全國市場總量的44%。全國每3臺工業機器人就有一臺“廣東造”。

機器人只是廣東科技創新的冰山一角。廣東製造的新能源汽車、智能終端、無人機持續熱銷海外……這些都顯示出廣東產業向“新”圖強的堅定步伐。爲什麼這麼多科技含量高、成長性強的企業在廣東生根發展?廣東的產業生態在加速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具備哪些優勢?我們來聽聽世界數字科學院國際首席人工智能官杜蘭博士怎麼說。

廣東具備龐大豐富的市場和產業基礎

杜蘭: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曾經在去年的一場座談會上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同時擁有機電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地區。以廣東爲例,它擁有製造業全部31個大類,其中15個規模位居全國第一。在人工智能領域,整個大灣區匯聚了華爲昇騰AI芯片、騰訊雲AI平臺、商湯科技智能視覺國家平臺等核心力量;智能製造方面,格力電器年產工業機器人超2萬臺,拓斯達3-6軸工業機器人國產化率第一,華數機器人自主控制器打破國外壟斷;自動駕駛領域有小馬智行這樣的行業標杆;大疆的無人機,更是在全球都佔據領先地位。

這意味着什麼呢?我用馬斯克今年一場演講裡的話來說。他說,“AI肯定不能只存在於數據中心裡,它需要通過實體來執行任務”。這裡的實體當然就是指千行百業的實體經濟,包括行業的私有數據、行業經驗和應用場景。它們一方面可以通過“需求端倒逼創新”的機制,以痛點驅動AI創新,另一方面,製造業積累的海量數據也能爲AI訓練提供燃料。我想,這就是廣東的產業生態在這一波“新質生產力”競賽中所具備的最大優勢——龐大且豐富的市場和產業基礎。

“樂高式”產業鏈激發多元創新潛力

杜蘭:爲什麼這麼多科技含量高的企業都在廣東紮根呢?我覺得可能是有兩點。

第一,廣東全面的產業市場提供了大量真實場景的數據。在AI時代,數據本身已經成爲了一種非常珍貴的資源,特別是行業專業數據,就是訓練行業大模型的核心燃料。AI發展的最後一個階段是“物理AI”,也就是AI對於真實物理空間的理解和感知。

現在的仿真環境訓練雖然也在進步,但仍然比不上真實物理世界。就像你再如何用語言教一個人握住瓶子,都不如讓他直接看到這個瓶子的形狀,知道它有多重來得快。大量真實的、現實的、複雜的產業場景會提供傳統實驗室無法模擬的複雜環境變量,這幾天很火的機器人馬拉松比賽最大的意義也就在於此——既能快速暴露技術缺陷,也能直接推動算法迭代效率大幅度提升,驅動技術驗證閉環。

第二,“樂高式”產業鏈的組合創新。我們說一個城市擁有龐大且豐富的市場和產業基礎,肯定不單指它有幾個龍頭企業,而是說有大量的中小型企業進行模塊化的分工和動態協作。比如,OPPO濱海灣智慧園區曾聯合香港理工大學成立創新研究中心,孵化AI影像算法技術,並通過5G研發中心向中小企業提供測試平臺。

在這樣一種去中心化的生態網絡下,規模再小,賽道再細分的企業,都能在生態中找到自己獨特的接口價值,同時也能在市場化契約下快速重組,形成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協同體系。就像樂高積木的魅力不在於單塊的精巧,而在於無限組合的可能性中定義新的規則。

廣東外貿交出“開門穩”答卷

透過廣交會,世界看到了廣東的“含科量”,同時也看到了廣東作爲外貿大省的活力。本屆廣交會參展企業約3.1萬家,其中出口展參展企業首次突破3萬家,比上屆增加近900家。此外,第一階段展期吸引了來自全球216個國家和地區的148585名境外採購商參會,較第135屆同期增長20.2%。這些採購商們以實際行動對中國與廣東的產業鏈供應鏈投下信任票。

一季度的進出口數據也驗證了這點。儘管當前外部環境依舊複雜多變,但廣東的外貿依舊韌性十足。據海關總署廣東分署發佈的數據,今年一季度廣東進出口總值達2.14萬億元,同比增長4.2%,增速高於全國2.9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34萬億元,進口7981.5億元,分別增長1.4%和9.3%,規模創下歷史同期新高。在全球貿易承壓的背景下,廣東外貿爲何能展現出如此強的韌性?目前全球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持續加大,外向型經濟特徵明顯的廣東要如何提升抗風險能力?我們來連線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屠新泉。

廣東產業結構升級走在前列

屠新泉:這幾年,外貿形勢相對較爲嚴峻,但根據今年第一季度的數據,廣東省的外貿仍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並在全國範圍內保持領先地位。這一方面反映出,廣東在應對外部複雜嚴峻環境時,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採取了多種措施,發揮了在對外貿易方面的渠道優勢,充分利用了自身的基礎能力與優勢。另一方面,也是我認爲這兩年做的特別好的一點——廣東省近年來在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和升級方面也走在了全國前列。受國家要素稟賦結構變化的影響,傳統的勞動密集型或技術相對較低的機電產品的優勢逐漸下降,但廣東在產業結構升級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尤其是在新能源(包括新能源汽車)、無人機、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領域,取得了較好的發展成果。因此,廣東的外貿也有效地將這些優勢轉化爲實際表現。

廣東作爲我們重要的對外貿易窗口,憑藉其完善的物流和外貿基礎設施,也爲其他省份的外貿提供了重要支持。實際上,廣東的外貿數據中有一部分,也來自於其發揮窗口作用,推動其他地區的外貿在廣東得到很好的實現。

廣東商品具備全球競爭力

屠新泉:衆所周知,在四月初的時候,美國發動了全球性的貿易戰。這無疑對今年後半段的外貿發展構成了較爲嚴峻的挑戰。廣東作爲外貿大省,也是首當其衝的。但我想,外貿發展的基礎仍然是自己的競爭力,仍然是自己的產品。在這一點上,我對廣東充滿信心。

正如我之前提到的,廣東在產業結構升級和技術進步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進展,這使得廣東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完全沒有問題。儘管在美國市場可能面臨較大阻力,但我們的產品在其他市場仍有廣闊的機會。即使在美國市場,一些不可替代的產品也依然能獲得市場份額。

在當前困難形勢下,我們首先要做的還是由政府爲這些相關的外貿企業提供有力支持,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同時,政府和企業要相互配合,尤其企業也應主動尋找並拓展新的市場。實際上,全球市場是非常廣闊的,中國及廣東的商品在世界各地都很受歡迎。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節目嘉賓意見僅代表本人觀點。)

策劃:於曉娜

監製:施詩

編輯:和佳

記者:李依農

製作:蔡於恬

新媒體統籌:丁青雲 曾婷芳 賴禧 黃達迅

海外運營監製: 黃燕淑

海外運營內容統籌: 黃子豪

海外運營編輯:莊歡 吳婉婕 龍李華 張偉韜

出品: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