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羣策”AI與機器人,求解現代化產業體系“智勝之道”

南方財經記者鄭瑋 鄭康喜 廣州報道

“請大家開門見山,直奔主題,講問題,提建議。”7月11日,廣東省加快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專題會議(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專場)召開。10位專家學者、人大代表、企業家與省直部門負責人面對面——發言、提問、迴應、討論——共同爲廣東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開展了一次“頭腦風暴”。

這不僅是一場基於調研的產業討論會,更是一場展望趨勢的產業推進會。當前,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正處於發展關鍵期,全國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發展趨勢是什麼?廣東發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的堵點卡點和突破口、着力點分別在哪裡?

作爲人工智能產業大省,2024年廣東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2200億元,同比增長約25%,穩居全國第一方陣。廣東還是機器人產業高地,2024年智能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992億元,工業機器人產量達24.68萬臺,全國總產量的44%。

但在數據之外,廣東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發展至今,自身也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例如,關鍵技術自主創新能力有待加強,場景應用充分賦能有待挖掘,人才和資金支持有待持續加力等。從產業現狀和國內外發展趨勢來看,廣東也亟需找準發力方向,加快創新突圍。

會場內,這場持續了3個多小時的專題會議,多數問題都得到了迴應,更圍繞推動廣東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發展形成了諸多共識。會場外,全國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的比拼,已經進入了白熱化階段,廣東以“全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高地”爲目標,正在加速衝刺。

站上“第一梯隊”

“廣東已經成爲國內最大的智能機器人產業集聚區,產業規模與數量均居全國首位,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和競爭優勢。”專題會上,廣東省人大代表、廣州市工商聯副主席、廣州瑞鬆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孫志強在發言伊始就下了一個判斷。

一組數據可以佐證:2025年1-5月,廣東全省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1000億元,穩居全國第一梯隊,同期全省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產量分別達12.47萬套、416.98萬套,同比增長33%與8.2%,工業機器人產量佔全國比重超過四成、連續5年位居全國第一。

4月以來,廣東省人大常委會成立專題調研組,深入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等地調研30餘家企業,逐步摸清廣東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的全景圖。

專題會議上,廣東省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員王波介紹,當前廣東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發展確實具備領先優勢,主要表現爲產業規模領先、產業鏈競爭力突出、技術攻關成果豐碩、應用賦能成效明顯以及區域優勢潛力巨大。

其中,產業鏈佈局方面,目前廣東省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已形成“芯片—算法—終端—應用”全產業鏈發展格局,並且在華爲、騰訊等行業巨頭引領下,2024年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企業超1500家,人工智能領域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47家,數量居全國第一。

同時,背靠全省31個製造業大類帶來的豐富應用場景,廣東到2024年底已建成國家級智能製造試點示範工廠31個和優秀場景99個,居全國首位。其中,美的庫卡智能製造科技園就已實現“機器人生產機器人”的全自動生產線,平均30分鐘即可生產一臺機器人。

“當前,具身智能已成爲全球科技競爭新焦點。廣東憑藉前瞻的政策、雄厚的產業基礎和巨大的市場需求,形成從AI芯片、傳感器到整機制造的完整產業鏈,以及超大城市羣提供的豐富應用場景,這些都構成了我們發展產業的獨特優勢。”廣東省人大代表、廣東盈峰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首席科學家戈燕紅表示。

廣東的工業基礎爲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發展提供了支撐,而這顆“製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也正在反向加速這座製造業大省的新型工業化進程。

“工業機器人目前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正處於一個關鍵的發展階段。其商業化價值極高,並且在推動技術應用場景創新、促進產品質量提升和生產效率提高等方面,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孫志強向南方財經記者表示。

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的結合,則爲這一進程的加速再添了一把火。

“人工智能正在引領機器人產業的革命性躍遷。”全國人大代表,中興通訊有限公司黨委書記、高級副總裁苗偉向南方財經記者表示,作爲新一代產業變革的引擎,AI讓機器人從“機械執行”升級爲“自主思考”,推動生產線向柔性化、智能化轉型。

“這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是重構產業鏈生態的關鍵突破——例如通過機器視覺與深度學習結合,實現高端電子產品的毫米級精密組裝,改變了有關技術的國際格局。”苗偉認爲,“AI+機器人”的組合,將重塑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格局。而廣東將在這一新格局中,扮演關鍵角色。

“人形機器人被認爲是‘十倍於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的大風口,今年也是人形機器人驅動製造業場景的元年。我們希望能夠與政府進一步加強溝通,推動政策出臺,讓人形機器人產業成爲廣東下一個戰略性支柱產業。”深圳市優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首席財務官、董事會秘書張鉅表示。

攻堅“硬核技術”

隨着全球科技競爭漸趨白熱化,以及京津冀、長三角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南北雙極”的發展,廣東也開始面臨新的競爭形勢。

“調研中,各方面反映最爲集中、最爲迫切的問題集中在產業關鍵技術基礎支撐、場景應用賦能等層面。”王波表示,目前廣東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卡點堵點,實際上主要集中於關鍵硬核技術上的突破、場景應用與需求對接以及金融支持等層面的短板上。

儘管產業規模大,但廣東人工智能大模型開源生態建設技術自主性不足、機器人關鍵零部件和操作系統國產化不足等問題同樣明顯。“例如,具身智能一體化電驅關節、末端執行系統等重點產品還不夠成熟;在算力基礎設施、智算算力規劃、優質智能算力上,還存在較大缺口且佈局不均等。”王波介紹。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唐洪武認爲,當前廣東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正處於從應用創新向基礎創新躍升的關鍵階段,“一定要聚焦垂域大模型、具身機器人等關鍵核心技術,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組成聯合體展開攻關”。

專題會上,政府部門也對如何推動關鍵技術攻關給出最新迴應。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曲曉傑表示,《廣東省具身智能機器人關鍵環節攻堅方案》即將印發實施,未來將聚焦具身智能機器人核心基礎、重點產品、公共支撐、典型應用4個重點環節攻堅需求,組織實施一批優質的重點攻堅項目,打造全球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創新高地。

關鍵技術突破後,場景應用至關重要。是否有規模化多場景訓練場、有千行百業的需求牽引,對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突圍,起着決定性作用。會場上,上海“模速空間”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被屢次提起,專家和企業均建議廣東對積極開源、貢獻大的企業加大支持力度,組建國家級機器人訓練場。

“廣東要對大模型擴大支持,對積極開源、貢獻大的企業加大支持力度,並組建國家級機器人訓練場,讓機器人能在模擬真實車間環境中學習、測試、改進。”苗偉說。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廣東省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建設方案》已在起草中。未來,廣東將重點打造具身智能訓練場、昇騰適配中心、開源鴻蒙適配中心、開源社區、智能體創新中心等五大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平臺,完善人工智能硬件、軟件、終端、應用等生態支撐體系。

有了訓練場和生態體系,廣東又該如何讓技術從“實驗室精度”走向“車間可靠性”?孫志強建議,廣東可以通過打造示範應用場景打通技術落地“最後一公里”,通過組織建立機器人應用示範線,推動機器人在中高端重點領域“需求側”部署。

南方財經記者在現場獲悉,接下來廣東還將採用“核心樞紐+特色節點”協同架構,爲場景找技術、爲技術找場景,以AI驅動具身智能場景孵化與落地,以場景驅動技術創新與應用,推動廣東省內的N個細分領域訓練場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