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泛化能力與商業化需關注AI發展 受益智能化與降本驅動產生投資機會
近日,國內人形機器人行業又出臺多項政策利好。繼2月28日北京發佈《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行動計劃(2025—2027年)》,3月3日深圳市又印發了《深圳市具身智能機器人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
市場對人形機器人已有較強共識,2025年或是行業邁過“0-1”,進入“1-10”階段的一年,值得重點關注。當前人形機器人行業催化不斷,三月或仍有較多催化,如兩會關於具身智能發展的相關政策、特斯拉機器人大會、英偉達GTC大會等。
近期人形機器人板塊波動加大。從交易層面來看,主要由於前期漲幅較多且未經深度調整。從基本面來看,主要誘因有二。一是ChatGPT4.5進展遠低於預期。機器人要想實現較強的泛化能力並大規模商業化,核心要看AI的進步,而市場質疑AI是否進入瓶頸期;二是外資投行看空宇樹機器人,預估的全球出貨步伐慢於市場預期。
外資投行對機器人的預估過於保守,即使機器人的泛化能力不再提升,目前已展示的機器人能力也能夠在某些垂類場景下進行鍼對性訓練並實現應用,這些需求仍將遠超外資投行的預期,而AI技術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作爲新興產業,人形機器人的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沒有技術難點,量產節奏或將加快,其估值也將大幅上修。
2025年,人形機器人板塊有望受益於智能化和降本的雙重驅動產生較多機會,三條主線或貫穿板塊全年:一是下一代機器人無法發生大改的方案具有較高確定性,如諧波減速器、關節總成商等;二是跟蹤特斯拉人形機器人變化,發生較大變化的環節以及引入新的供應商,或成爲2025年的重要投資方向;三是國產機器人廠商與海外頭部機器人廠商相關的產業鏈機會。此外,從特斯拉、國產機器人產業鏈的高預期公司切換到低預期的相關零部件公司或是較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