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貢獻更多“重慶力量”

3月5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會在北京舉行,國務院總理李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4年,我國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9%、7.7%,新能源汽車年產量突破1300萬輛,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領域取得新成果。

過去一年,我國在產業升級、科技創新方面取得的新進展更加可觸可感,更多“黑科技”走入尋常百姓家。街上的國產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越來越多,以DeepSeek爲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正深度嵌入我們的工作和生活。面對全球經濟復甦乏力、技術競爭加劇的複雜環境,我們因地制宜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變革深度融合,在關鍵領域實現突破性進展,讓科技創新這一“關鍵變量”更好轉化爲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關鍵增量”,爲轉型升級厚植根基、蓄勢賦能。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技創新是關鍵的“勝負手”。只有緊緊抓住科技創新的“牛鼻子”,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才能以產業升級構築新競爭優勢。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2025年,我們要繼續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大做強先進製造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可以看出,“新”這一關鍵詞仍然佔有很大分量,是2025年乃至未來更長時間內的突出主題。

政府工作報告中列舉的“成績單”也有重慶的貢獻。2025蛇年春晚重慶分會場,賽力斯超級工廠的780輛“重慶造”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車“問界”,用不斷閃耀的車燈編織出變化萬千的光影,向全國乃至全球的觀衆“炫”了一把“重慶智造”。炫酷亮相的“問界”,背後是重慶“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羣體系和“416”科技創新佈局不斷積厚成勢。作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支點,重慶加快打造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現代化新重慶建設成果斐然,在全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拼出了屬於重慶的“生態位”: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90%、整車出口突破50萬輛,筆記本電腦產量穩居全球第一,功率半導體產量居全國第三,加快建設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蹄疾步穩。

加快建設以先進製造業爲骨幹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贏得產業競爭主動權的關鍵一招。聚力打造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在服務全國發展大局中展現新擔當,重慶將推動優勢主導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傳統產業“智改數轉綠色化”、現代服務業4個“集聚成勢”,做強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硬支撐”,通過塑造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的新動能新優勢,爲全國現代產業體系建設貢獻更多“重慶力量”。

特約評論員 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