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翠玲/關稅風暴下 重思臺灣經貿戰略

八月一日,美國政府壓線宣佈臺灣適用百分之廿的對等關稅,此稅率低於早前的百分之卅二,高於日韓的百分之十五、接近東南亞部分國家的百分之十九。至於談判條件是什麼、有哪些制度綁定等,目前無進一步資訊。府院則表示此爲暫訂關稅,仍持續與美國磋商中。各界對此反應兩極。事實上,這場關稅風暴需留意的不僅是稅率與貿易條件,朝野各界尚須關注談判背後的權力結構與國際環境轉變、檢視臺灣的經貿戰略定位。

當前的關稅談判,並非傳統強調對等互惠的貿易協商,而是美國主導下的非對等交易。美方以擠檸檬般的手法、榨出他國各種利益,迫使他國單向全面打開市場。觀察日本、韓國與歐盟等已與美國簽署協議者的共同特徵:表面稅率降爲百分之十五,實則需承諾高額對美投資、調整產線、接受各種特定的配套。這樣的談判早已超越單純的關稅協定,而是透過制度手段重塑全球市場,更涵蓋政治要求、投資要求、能源採購、供應鏈重組等戰略性目的。莫怪國際間有愈來愈多的不滿,批評川普政府以關稅大棒,上演廿一世紀版帝國主義、要求各國屈從納貢。

這種單邊主義作法正加速國際秩序的結構性變化。過去幾年臺灣強化對美經貿連結,着眼於中美脫鉤的地緣政治紅利,此經貿戰略固有其理,但恐不足以應對現今變局。當前國際秩序與權力轉向的跡象浮現:從經貿到金融領域,各國對美國霸權體系的質疑與反彈日益明顯:歐洲推動戰略自主試圖擺脫過度依賴,新興經濟體建構替代性支付機制來規避美元風險,連傳統盟友都開始重新評估單邊依附的代價。各種發展正匯聚成不可逆的趨勢—多極多邊勢力結構正在興起;如何降低對單一霸權依賴的戰略平衡,是各國經貿發展與國安之必須。

地緣政治走勢無法由一國主導,川普之霸,對美國霸權短多長空。過度依賴單邊市場與策略聯盟將增加結構性風險。我政府曾多次提出「協助美國再工業化」的經貿戰略構思,雖可短期迎合美方期待,長期卻可能使臺灣捨棄多邊空間與自主彈性。在國際大結構鬆動之際,臺灣以美中脫鉤作爲政策假設起點的適用階段可能已經不再,而需另考慮以制度多邊、空間分散、風險彈性爲要的經濟戰略。

爲此,首先應強化與WTO、RCEP、CPTPP等多邊平臺的政策接軌,無論是否正式加入,皆應維持對話與參與機制,提升制度能見度與政策協調能力。其次,積極拓展新興市場連結、佈局東協、印度、中東與中東歐等地區,降低對單一經濟體依賴,建構多元化貿易網路。再者,最敏感也最關鍵的是,理性評估兩岸經貿互動,避免意識形態取代風險評估,在確保供應鏈穩定性的同時維持談判籌碼。最後,對內推動結構調整,建立出口市場多元化機制、產業升級補助與中小企業風險調整制度,強化整體經濟韌性。

關稅只是顯性政策,其背後是國際制度與經濟秩序的深層重組。面對這場變局,臺灣必須重思既有的經貿戰略框架,調整政策思維與產業佈局,既不陷入短線政治反應,也不遲疑於長線轉型。全球正從脫鉤斷鏈走向多極多元的新階段,臺灣唯有建立制度參與能力與政策彈性,在重新思考的經貿戰略中維持主體定位,才能掌握髮展主動權。

(作者爲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