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關稅時代-關稅重組下 全球電子產業三大戰略轉型
隨着川普政府8月起對臺課徵20%對等關稅,加上232條款調查結果即將出爐,全球電子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供應鏈重組、製造基地轉移,已成企業當務之急。圖/中新社
2025年全球電子產業正面臨30年來最大的結構性變革。隨着川普政府8月起對臺課徵20%對等關稅,加上232條款調查結果即將出爐,全球電子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供應鏈重組、製造基地轉移,已成企業當務之急。
據經濟部分析,資訊硬體、通訊與電子零組件等出口導向產業受衝擊較劇,其中資訊硬體產值預估衰退逾14%。在關稅壁壘、通膨壓力與勞動市場轉型三重挑戰下,我們觀察到,企業需從供應鏈標準化、投資策略調整,以及人才佈局三大面向着手,方能在產業重組浪潮中維持競爭優勢。
■貿易環境劇變 供應鏈透明化成關鍵
8月關稅議題再掀波瀾,美方針對「洗產地」商品祭出高達40%關稅,顯示原產地規則趨嚴已成常態,出口企業面臨重要挑戰。面對複雜的供應鏈佈局,全球電子協會認爲導入IPC國際標準爲最佳解決方案。不僅能有效提升產品品質與一致性,更可促進上下游效率。臺灣作爲出口導向的經濟體,企業可藉此強化生產彈性,降低貿易摩擦風險。
儘管全球通膨壓力略有緩解,但美國聯準會持續觀望態度顯示市場仍充滿變數。
再者,232條款懸而未決,多數企業對資本支出採保守態度。選擇延後大型投資決策以觀察市場風向。然而,當前正值AI等先進技術發展的關鍵期,延緩相關投資恐削弱長期競爭力。
全球電子協會建議,企業應積極透過產業組織力量,與政府建立有效對話機制。亦可透過全球電子協會等產業組織的倡議與橋接,促進會員企業間資訊互通,實現互惠共益。
■人才供需重平衡 前瞻佈局搶先機
近期勞動市場已回到疫情前水準,勞動參與率回升、離職率下降,市場逐步邁向供需平衡。過去因人力短缺導致的薪資上漲趨勢已和緩,企業用人成本壓力減輕。然而,大環境動盪仍在,經營風險不減,多數企業招募策略仍偏保守。全球電子協會認爲,此時正是重新佈局人才策略、導入自動化流程之關鍵期,以有效減緩營運壓力的最佳時機。全球電子協會長期推動人才培訓計劃,協助企業強化技術力與人才韌性,支援產業的長遠發展。
電子產業正處於關鍵轉型期,亟需重新思考全球佈局、人才策略與技術投資。全球電子協會作爲產業領導組織,將持續爲產業發聲,並擔任企業間的橋樑,透過標準制定、政策倡議與人才培育三大支柱,協助臺灣電子產業在瞬息萬變的全球市場中快速掌握重構節奏,維持營運韌性,搶佔市場先機,開創電子產業的下一個黃金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