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 觀光業憂下半年全趴

賴總統上任將滿一年,我國觀光困境未解。圖爲桃機旅客提領行李。(本報資料照片)

賴清德總統2023年競選期間,重提「觀光立國」並提出6大願景壯大臺灣觀光產業。然而,總統上任即將滿一年,我國觀光困境未解,不只國際旅客來臺可能仍無法達成1000萬人次的目標,旅行業最關心的陸客來臺及赴陸旅遊團解禁,皆因賴政府的強硬立場而沒有商談餘地,近期臺幣強升及經濟衝擊,也都讓業界擔憂下半年到明年的旅遊市場。

2023年國際旅客來臺不如預期,僅648萬人次,由於是疫後第1個完整年度,許多人還認爲情有可原,但2024年引客目標先是從1200萬人次調降到1000萬人次,賴總統上任後仍找不出有效手段,國際旅客僅785萬人次。今年第1季來臺旅客約210萬人次,全年是否能達成千萬人次目標,業界多不看好。

國內旅遊連國人也不挺,民衆一有機會就往國外跑,航空公司賺進大把鈔票,經營出國市場的旅行社獲利也攀高。反觀國內觀光市場氣氛低迷,加上人力、物價等成本上升,住宿房價調高,消費者買不下手,陷入惡性循環,導致去年觀光產值逆差高達新臺幣6900億元。

陸客來臺方面,多數業者已經放棄希望,把期待轉到解除赴陸旅遊禁團令。不過,賴總統多次錯失與大陸破冰機會,元旦更直指陸方爲境外敵對勢力,兩岸關係不斷探底,局勢不安更讓國際旅客望之卻步。

資深旅遊業者直言,就觀光政策來看,賴政府執政1年的表現「當然不合格」,政治歸政治,但兩岸民間交流不該與政治扯到同一個層面。至於補助外國人來臺旅遊,各國其實行之有年,業界沒太大意見,但把移工都算進旅遊人次,根本是打腫臉充胖子。

業者擔憂,關稅戰、新臺幣升值,絕對會影響未來的景氣消費,當傳產、電子業營運不下去,大家飯都吃不飽了,哪有錢去旅遊,呼籲政府提前準備,不能等真的死了一片再來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