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時代-重新解讀利潤池 企業策略導航儀

利潤池理論:融合地緣與制度風險視角,作爲重新定位獲利重心的策略導航儀。圖/美聯社

隨着地緣政治風險升溫,美國關稅政策、對高科技產品的出口限制與自由貿易協定的碎片化,正重塑全球供應鏈的邏輯。企業不再只是轉單或微調產線,而是必須全面重寫佈局劇本。供應鏈重組、資金與技術跨區支援移轉,已不再是個案,而是新常態。

多數企業對這股壓力的反應仍集中於「成本管控」與「產能搬遷」,然而,這類戰術性調整,必然難以支撐長期競爭力。此時應重新檢視一套經典且歷久彌新的策略工具:「利潤池理論(Profit Pool)」,並融合地緣與制度風險視角,作爲重新定位獲利重心的策略導航儀。

利潤池理論由美國貝恩顧問公司(Bain & Company)於1998年首度提出,刊登於《哈佛商業評論》。當時正值全球化與價值鏈分工盛行,企業普遍追求規模經濟、市佔率與營收成長。主流策略工具如波特五力與成長矩陣,多着重於「如何擴張」,卻少有人探討「擴張哪裡纔有價值」。

利潤池理論之核心主張爲:產業總利潤常集中於特定環節,而非平均分佈。真正的策略優勢,來自於對高利潤區塊的辨識與滲透。例如,製造業常忽略品牌、設計、售後等高附加價值區段,反而將資源過度集中在低利潤的產線擴張上。

爲何今日的情勢,更該重新閱讀這套理論?在後全球化時代,企業面臨的不再是單一市場競爭,而是制度風險、政策干預與地緣對抗交織的複合挑戰。

以貿易戰爲例,原本集中於中國的出口產線,受關稅壓力驅動,外移至越南、墨西哥等地。這不僅是產地轉換,更是企業利潤池重構的起點。同時,品牌、設計、研發等無形資產由於不受地域限制,反而成爲抵禦制度風險的利潤避風港。部分企業甚至透過併購當地品牌與通路,直接進入高利潤區,跳脫傳統進口框架。這些現象皆顯示:全球制度與關稅環境,已成爲利潤池地圖的重塑力量,深刻影響企業資源配置與價值鏈設計。

建議企業從利潤池的視角,進行三大策略調整:一、從單一市場最大化,轉向區域利潤組合最優化:企業應根據稅制、政策誘因與風險分佈,結合自身產業的利潤池地圖,建立模組化、分散式的營運架構。若能進一步將產業利潤池與關稅地圖疊合分析,更能精準掌握兼具獲利深度與制度優勢的戰略交集地帶。

二、從規模導向,轉向核心利潤與深度經營:傳統將市佔率與營收視爲成功指標的模式,已不敷使用。企業應識別高營收但低毛利的區塊,轉而聚焦單位利潤貢獻,集中資源深耕「利潤深水區」,提升特定產品、客羣或市場的利潤滲透率。

三、從實體產能導向,轉向無形資產主導:在制度干擾日益頻繁的環境下,品牌力、創新能力、客戶關係、數據平臺等無形資產,不僅具轉移彈性,更是企業價值鏈中最難被取代的獲利來源,亦是維持長期競爭力的關鍵護城河。

進入後全球化時代,企業追求的不再只是市場規模,而是穩定、深層、可持續的利潤來源。筆者期待企業能以嶄新視角重讀利潤池,重新找回屬於自己價值鏈中的獲利深水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