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晶片關稅風暴 臺灣陷戰略困境(張瑞雄)

川普發動關稅戰,臺灣被課以20%關稅,蘋果、輝達等企業就必須爲使用臺積電製造的先進晶片,支付高額進口稅,恐面臨更高供應鏈成本。圖爲臺積電法說會。(本報資料照片)

當晶片成爲地緣政治的核心戰場,關稅已不再只是貿易工具,而是國家戰略的一部分。美國對臺灣施加20%的對等關稅,同時傳出可能對半導體產品課徵懲罰性關稅,這場關稅風暴不僅震撼整個半導體供應鏈,更讓臺灣這個全球先進晶片製造中心陷入前所未有的戰略困局。

臺灣的處境極其微妙。一方面,臺灣是全球極少數擁有先進製程能力的地區,支撐着智慧型手機、資料中心、AI伺服器等產業的運轉;另一方面,這樣的技術優勢卻無法在談判桌上轉化爲實質的談判籌碼。與日本與韓國分別取得15%較低關稅待遇相比,臺灣的20%顯得尷尬,更令人憂心的是,美方仍未鬆口是否會在「232條款」調查結果公佈後進一步對半導體祭出更高關稅。

此情此景反映出臺美談判的重大失衡,臺灣低估了美國政府尤其是川普重塑全球供應鏈、縮減對特定國家貿易依賴的決心,同時高估了自身在美國供應鏈中的不可替代性。以目前來看,無論是晶片、通訊設備還是資通訊終端,美國都已啓動去風險化(de-risking)佈局,擴大本土投資誘因並向友邦分散產能。對美方而言,來自臺灣的供應,雖仍重要,卻已非不可或缺。

在這樣的背景下,關稅的效應已超出成本轉嫁的範疇。如以智慧型手機爲例,其晶片組件雖多產自臺灣,但最終多數於中國組裝後出口至美國,這樣的組裝與加工流程一旦在最終進口國被課徵高關稅,等於整條價值鏈的累積價值被一次性課稅。這導致兩種可能:一是臺灣被迫將後段製程、測試及終端組裝移出中國,另覓低關稅國家;二是部分業者考慮乾脆在美國本土投資設廠,試圖取得較低稅率甚至免稅資格。

這兩種選項皆非易事,搬遷生產據點涉及龐大投資與時間成本,且臺灣企業多半以技術密集、資本密集爲主體,並非靈活多變的代工組裝業者,轉移並非朝夕之事。至於擴大赴美投資,則又牽涉到政治風險、土地供應、人力成本及文化差異等挑戰。臺積電在亞利桑那的經驗已經證明,美國不見得是理想的半導體擴張地點,反倒成爲高成本、高延遲的代名詞。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方似乎正以高關稅作爲逼迫臺灣讓步的槓桿。一方面對晶片課徵關稅,另一方面要求開放美豬美牛、汽車零組件與保健食品等非關稅障礙,甚至期望臺灣投入更多資金進行對美投資。臺灣若全面退讓,將陷入對內無法交代、對外無力抗衡的雙重困境;若強硬以對,又可能招致更嚴苛的關稅反制,甚至失去貿易伙伴信任。

此時此刻,臺灣真正需要的是一套深度戰略思維,而非短期危機應對。首先應重新審視自身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的優勢,並非只有先進製程,更包括研發密度、人才供應、上下游協同能力與產業整合力。這些優勢若能轉化爲系統性政策與區域合作基礎,例如打造與日本、南韓甚至東南亞的高科技聯盟,或可在全球供應鏈重構中站穩腳步。

更大的問題或許還在於整體外交佈局的單一依賴,在美中對抗背景下,臺灣愈發倚賴美國,但這樣的依賴若無對價,就會成爲脆弱的風險來源。日本與韓國得以取得較低關稅待遇,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他們能在美中之間取得平衡,得以制衡。相形之下,臺灣若僅靠晶片技術自恃,恐難持久。

在全球產業重構與地緣政治動盪的浪潮中,臺灣半導體產業正處於十字路口。關稅衝擊不僅是成本的問題,更是體制、戰略與定位的問題。若未能在此時調整方向、建構更全面的全球佈局與多元外交,臺灣恐將失去主導全球半導體未來的機會。在這場關稅風暴中,誰能率先轉型、整合資源、與世界對接,誰才能在未來的科技戰局中站穩陣腳,而這不只是企業的課題,更是整個國家的命運選擇。(作者爲臺北商業大學前校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