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晶片困境 關稅也難解
川普關稅政策無法鼓勵晶片商進一步增加產能,畢竟美國製造成本遠高於其他國家。圖/美聯社
華爾街日報10日專文報導,美國總統川普上週威脅要對晶片與半導體課徵100%關稅,若企業承諾在美製造就無須繳納關稅。但在前朝政府補貼下,各大晶片商早已在美大規模投資,這意味着:川普關稅政策無法鼓勵他們進一步增加產能,畢竟美國製造成本遠高於其他國家。
由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費奇(Asa Fitch)與蓋拉格(Dan Gallagher)撰寫的文章指出,半導體關稅難以解決美國晶片製造困境,不僅無法讓美國先進晶片製造迅速復甦,也可能擾亂全球電子貿易並推高商品價格。
兩位作者認爲,半導體關稅的目的是促使企業增加在美投資與生產,願意投入「美國製造」的企業理應獲得關稅豁免。這些企業包括:承諾投資1,650億美元的臺積電,以及在德州砸400億美元興建制造廠等設施的三星電子。
這些業者可能會因龐大投資而獲得關稅豁免,但半導體關稅無法促使他們加大投資。相反地,他們可能僅會做最低限度的投資以滿足川普要求。
美國生產成本高昂,是外國晶片廠商面臨的核心問題,而關稅無法改善這一點。臺積電上個月預估,美國廠成本會導致全公司毛利率未來幾年下降2~3個百分點,且美國廠並未使用於該公司最先進、最昂貴的技術。
臺積電亞利桑那廠目前生產4奈米制程晶片,比臺灣廠即將推出的2奈米制程技術晚了兩代。半導體關稅或許有助於促進美國製造業整體投資,但對於將先進晶片生產帶回美國的效果有限。
此外,美國本土製造成本較高,最終必須由某方負擔。研究機構Bernstein Research分析師表示:「關稅與美國生產成本上升,最終將轉嫁給美國消費者與供應鏈各個環節。」
儘管如此,晶片製造商仍有充分理由在美加大投資。這些企業利用2022年晶片法案爭取到補助,並獲得川普推動「大而美」法案晶片製造設備稅收抵免增加。
許多公司認爲將供應鏈移至美國,有助於避免重演新冠疫情期間衝擊。另一考量則是地緣政治加劇,包括中國大陸對臺立場強硬與中東衝突擴大等,企業希望半導體供應鏈更接近美國。這些因素一直是美國晶片投資的主要驅動力,而非關稅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