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徵關稅難解“美國製造”之困(環球熱點)
本報記者 嚴 瑜
世界貿易組織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日公佈數據顯示,截至8月7日,美國對全球所有產品的貿易加權平均關稅稅率升至20.11%,大幅高於年初的2.44%。
7月31日,美國政府公佈69個貿易伙伴輸美商品適用的關稅稅率。新關稅稅率從8月7日開始實施。
推動製造業迴流,是美國政府關稅政策的重要目標之一。美國政府宣稱,加徵關稅有助於消除貿易逆差,同時可以激勵外國公司在美國建廠,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從而讓美國製造業“再次偉大”。然而,這個“願景”真能實現嗎?目前,越來越多證據指向一個結果——關稅政策也許能在短期內迫使部分產業進行調整,但長期而言不是破解“美國製造”之困的“良藥”。
① 美國車企本應成爲關稅政策受益者,卻遭受重創
對於目標客戶主要在美國國內市場的企業來說,關稅政策能夠幫助其打擊競爭對手,這些企業或將付出損失生產效率的代價,將部分產業轉移回美國;對於目標客戶主要在海外市場且高度依賴全球供應鏈的企業來說,關稅政策將使其生產成本上升、出口競爭力減弱。
近日,美國蘋果公司宣佈,未來4年將對美國製造業額外增加1000億美元的投資。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在宣佈這項投資的聲明中表示:“這包括與美國各地的10家公司開展新的合作並擴大現有合作。它們生產的零部件將被用於在全球銷售的蘋果產品,包括半導體芯片。”
美聯社報道稱,此前,蘋果公司表示計劃在美國投資5000億美元,如今這一數字增至6000億美元。蘋果公司的這些投資將用於把更多供應鏈和先進製造業引入美國,其新的製造合作伙伴包括康寧、德州儀器和博通等。這是“美國製造計劃”的部分舉措,但這並不意味着蘋果公司承諾將完全在美國國內生產iPhone。
在蘋果公司承諾加碼投資“美國製造”的同時,美國多家車企日前紛紛曬出各自的關稅“代價賬單”,表達對美國政府關稅政策的不滿——
美國福特汽車公司最近公佈的財報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關稅相關成本造成的損失高達8億美元;通用汽車的財報顯示,二季度因關稅損失11億美元;旗下擁有克萊斯勒等多個美國汽車品牌的跨國車企斯泰蘭蒂斯發佈報告稱,因關稅損失3.5億美元。三家車企預測,2025年關稅將給美國汽車業造成總計70億美元的利潤損失。
美國理性雜誌網站報道稱,在美國政府宣稱關稅政策將重振美國製造業的背景下,本應成爲最大受益者之一的福特汽車公司實際上正在遭受重創。福特汽車公司預計,全年關稅衝擊將蠶食其利潤約20億美元,而去年公司的營業利潤爲102億美元,關稅政策對該公司來說“無異於一記重拳”。
彭博社援引行業數據,指出當下幾乎所有在美生產汽車的車企所處困境:美國白宮相關文件認爲,每輛在美國生產的汽車平均含有50%—60%進口零部件。美國對進口鋼鐵和鋁及其衍生製品徵收50%的關稅、對關鍵汽車零部件徵收25%的關稅,這使標榜高度本土化的美國車企更加容易受到關稅衝擊。
“美國政府關稅政策對美國國內企業的影響並不完全相同:對於目標客戶主要在美國國內市場的企業來說,關稅政策能夠幫助其打擊競爭對手,這些企業或將付出損失一定生產效率的代價,將部分產業轉移回美國;對於目標客戶主要在海外市場且高度依賴全球供應鏈的企業來說,關稅政策將使其生產成本上升、出口競爭力減弱,這些企業必然反對關稅政策。”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觀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楊子榮在接受本報採訪時分析稱。
② 關稅政策對美製造業的負面影響持續顯現
關稅政策對美國製造業的衝擊,對內體現爲資源錯配,大量資源流向已經失去比較優勢的中低端製造業領域,導致整體生產效率下降;對外體現爲促使其他國家加速在貿易領域“去美國化”以及在貨幣領域“去美元化”。
美國政府加徵關稅的核心目標之一是推動製造業迴流美國、重振“美國製造”。結果能否如其所願?
“由於美國政府關稅政策本身充滿不確定性,稅率也未最終確定,因此很多美國企業對於是否迴流以及多大規模迴流,仍持觀望態度。”楊子榮分析稱,短期來看,在美國對其他國家加徵關稅而部分國家作出妥協的情況下,關稅政策有助於美國增加關稅收入、縮小貿易逆差。然而,長期來看,關稅政策對美國經濟包括製造業的負面影響將持續顯現。
2025年美聯儲票委、聖路易聯儲主席穆薩萊姆日前警告稱,美國政府的關稅政策可能導致持續性通脹風險,同時就業增長也在放緩。美國勞工統計局公佈數據顯示,美國7月非農新增就業人數7.3萬人,增長放緩幅度超過預期,同時5月和6月數據被大幅下修。
楊子榮認爲,美國政府關稅政策對美國經濟的衝擊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通脹擡頭,隨着關稅措施持續推進,美國企業在庫存逐漸消耗後被迫提價,預計今年下半年美國通脹壓力將進一步加劇。二是就業承壓,受關稅政策衝擊,當前美國企業的招聘活動已明顯放緩,未來在利潤空間被擠壓的情況下,企業或不得不實施裁員,美國失業率面臨上升風險。三是經濟增速放緩,今年一季度、二季度,美國GDP受到淨出口波動的擾動;剔除進出口因素後,從消費和投資表現看,美國經濟內生增長動能正在減弱。
在關稅政策衝擊美國經濟的背景下,即便部分企業迫於壓力而選擇迴流美國,重振“美國製造”的計劃仍將面臨重重挑戰。
《日本經濟新聞》網站報道稱,美國製造業的復甦遙遙無期。今年第二季度,美國主要企業的淨利潤猛增。乍一看,這似乎體現出美國經濟的韌性,但實際上僅有科技行業和金融行業盈利突出,其他行業的淨利潤增長率均低於平均水平。其中,尤其容易受整體經濟影響的製造業、必需消費品和原材料行業利潤增長乏力,增幅最大的僅爲3%,有的甚至利潤下降3%。這些行業的企業業績低迷,主要原因正是關稅導致成本增加。
美國智庫華盛頓公平增長中心也認爲,美國政府加徵關稅會使美國製造業成本上漲2%—4.5%,導致收入上漲停滯、裁員乃至工廠關閉。以汽車行業爲例,賓夕法尼亞州卡車公司在關稅造成的經濟不確定性下解僱10%的工人,密歇根州州長惠特默近日表示關稅將嚴重損害該州汽車製造業和汽車工人利益。
“美國政府關稅政策對美國製造業的衝擊,對內體現爲資源錯配,大量資源流向美國已經失去比較優勢的中低端製造業領域,進而導致整體生產效率下降;對外體現爲促使其他國家加速在貿易領域‘去美國化’以及在貨幣領域‘去美元化’,降低對美國的依賴程度。”楊子榮說。
③ 關稅不是解決“美國製造”結構性問題的“萬能藥”
通過關稅政策而非其他更積極的產業政策手段來推動製造業迴流,路徑成本高、效率低,更可能製造短期與表面的“繁榮”,最終卻擡升社會生產成本、豎起貿易“籬笆”,並將美國經濟推向更爲封閉的“內循環”。
楊子榮分析稱,美國政府的關稅政策意在通過關稅稅率談判,打出一套“組合拳”,一方面迫使其他國家降低對美關稅,另一方面要求這些國家增加對美投資以及增加對美產品的採購,以此多管齊下,形成一股有助於製造業迴流美國的推力。
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報道,近期,歐盟、日本和韓國在與美國達成關稅協定時,分別承諾向美國投資6000億美元、5500億美元和3500億美元,總額達1.5萬億美元。但該網站指出,這些投資能在多大程度上兌現,還是未知數。
英國《金融時報》分析指出,2025年第一季度美國實際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額爲528億美元,而投資意向金額高達1831億美元。自2022年以來,投資意向金額與實際投資額之間一直存在巨大差距。來自海外的鉅額投資承諾最終可能淪爲“空頭支票”。
“與促使製造業迴流美國的推力形成反作用的,還有一股阻力,那就是美國製造業本身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楊子榮指出,“美國製造”的困境在於人才、配套、制度等方面存在結構性問題:人才方面,無論是低技能勞動力還是高級技工,美國都面臨嚴重短缺的困境;配套方面,美國基礎設施老化嚴重,同時缺乏完整高效的配套產業鏈、供應鏈;制度方面,不同於過去相對創新開放的經濟環境,目前美國政府的政策越來越充滿不確定性,使得企業無所適從,對投資普遍抱持謹慎遲疑的態度。
英國經濟學家、倫敦經濟與商業政策署前署長約翰·羅斯也認爲,美國政府的關稅政策很難實現迫使企業赴美建廠的目的,因爲美國製造業現狀不佳,產出水平不見起色。他指出,關稅或許能暫時保護鋼鐵、鋁等少數行業,但對美國經濟整體而言,關稅導致的成本上升將損害更廣泛的產業鏈。
美國“汽車與駕駛者”網站以美國汽車行業的遭遇爲例分析稱,面對提升本土產業競爭力的願景,一些證據表明關稅並不是“萬能藥”,它反而使得美國車企在本土市場也難以與設計更優、技術更先進、軟件更強大或可靠性更高的進口汽車競爭。
“美國製造業更根本的問題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伴隨美國金融行業迅速擴張,美國國內產業結構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資本與高技能人才持續向服務業集聚,導致其製造業‘空心化’,已經失去比較優勢。”楊子榮指出,如今,美國現任政府出於國家戰略安全以及爭取賓夕法尼亞州、威斯康星州、密歇根州等“鐵鏽地帶”選票的考量,試圖通過關稅政策而非其他更積極的產業政策手段來推動製造業迴流。這一路徑成本高、效率低,更可能製造短期與表面的“繁榮”,最終卻擡升社會生產成本、豎起貿易“籬笆”,並將美國經濟推向更爲封閉的“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