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關稅難逃 我恐短多長空

針對臺灣的晶片對等關稅將在4月2日公佈,目前產官學界普遍認爲晶片關稅對臺灣的直接影響並不大,短期甚至還有迎來轉單的利多,但長期對臺灣的半導體界卻埋下隱憂。(路透)

在加、墨、陸關稅將在4日如期開徵後,美國總統川普下一道「關稅大菜」即將上桌,針對臺灣的晶片對等關稅將在4月2日公佈,目前產官學界普遍認爲晶片關稅對臺灣的直接影響並不大,短期甚至還有迎來轉單的利多,但長期對臺灣的半導體界卻埋下隱憂,應謹慎應對。

川普強勢入主白宮後,簽署的行政命令達到79項,範圍囊括外交、貿易到內政等議題,不過臺灣去年爲美國第6大貿易逆差國,排在第7名的日本,首相石破茂已經承諾對美國投資增加至1兆美元,以美日的外交關係之深厚,若日方都已示弱,臺灣免不了得對川普「割肉」。

根據美國商務部資料顯示,2023全年美國自臺灣進口前6大貨品爲電腦、電腦零件及附件、網路交換器及路由器、其他半導體裝置(未經裝配的晶片、裸晶、晶圓),半導體設備以及醫藥製劑。

2024年美國對臺灣的貿易逆差爲739.2億美元,相比2023年增加54.6%,其中自臺灣進口貨品增加了鍍或塗錫之鐵或非合金鋼扁軋製品,增加2.29億美元,增幅91.02%;自動資料處理機,即廣義的各式電腦,增加117.36億美元,增幅82.02%;各式電腦零組件,增加112.54億美元,增幅爲81.69%。

日系法人指出,美國2023年從亞洲進口約800億美元的晶片,包括臺灣的晶片、韓國的記憶體,及在東南亞組裝完成的各式伺服器等產品,晶片因非直接出口美國,開徵關稅對亞洲影響不大,且因美國本身可替代的晶片有限,亞洲仍具有議價能力。

業內人士指出,雖然晶片關稅可能在短期迎來大陸或者其他地區的轉單,但川普的政策朝令夕改,對供應鏈來說,在美國加大投資可以確保未來幾年不再提心吊膽,半導體、電子產業鏈大挪移到美國本土也不無可能,前進美國同時,勢必削減臺灣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