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大刀重塑晶片版圖? BBC分析「川普盤算」恐落空

▲川普關稅政策,持續衝擊全球經濟。(圖/路透)

記者吳美依/綜合報導

BBC以「川普晶片策略的危險之處:美國將難以與亞洲抗衡」爲題報導,川普試圖透過「關稅」與保護主義,奪回晶片產業主導權,但卻與亞洲經驗背道而馳,恐怕很難重新打造一個花費數十年才建立、製造過程高度複雜又精細的晶片生態系。

從洗衣機、iPhone、軍機到電子產品,晶片可說是驅動一切事物的核心,儘管它是在美國發明,如今最先進的晶片卻在亞洲以驚人規模生產,而且製造過程昂貴、技術複雜。

舉例來說,一臺iPhone含有的晶片,可能在美國設計,在臺灣、日本或南韓生產,使用原料包含來自中國的稀土,接着被送往越南包裝,運至中國組裝與測試,然後再被運回美國。這是一個經過數十年發展,深度整合的產業生態系。

而半導體之所以在亞洲興起,中國、臺灣、日本與韓國向晶片企業提供大量補貼,是取得成功的一大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這也是「美國晶片法」背後的想法,該法旨在透過分配撥款、稅收抵免與補助,激勵國內製造業,促使晶片製造迴流,並且讓供應鏈多元化。

▲川普與臺積電董事長暨總裁魏哲家,在白宮宣佈加碼投資。(圖/路透)

目前一些晶片公司已經成爲該法案的受益方,例如臺積電(TSMC)就獲得66億美元的補助與貸款,在亞利桑那州建廠。除了承諾投資650億美元興建3座工廠之外,該公司還將在美國加碼投資1000億美元。而在中國反覆威脅控制檯灣的情況下,讓晶片生產多元化,對於臺積電而言也是有好處的。

不過,臺積電在美國的投資也面臨挑戰,例如成本飆升、難以招募技術人員、工程延宕、當地工會反彈等。市場情報公司Counterpoint研究主管愛因斯坦(Marc Einstein)指出,晶片工廠不是一般工廠,而需要高科技無塵環境,耗費多年才能建成。

此外,儘管臺積電加碼在美投資,亞歷桑納州廠也能夠生產高品質晶片,但該公司已經表明,大部分製造業務仍將留在臺灣,尤其是最先進的電腦晶片。《晶片戰爭:世界最關鍵技術的爭奪戰》作者米勒(Chris Miller)指出,美國生產的晶片「比臺灣的尖端技術落後了一代」,而且「臺灣的產能大得多了。」

BBC指出,臺灣花費數十年纔打造出現在的產能,儘管中國威脅斥資數十億,趕上臺灣在該產業的實力,但臺灣依舊蓬勃發展。其中,臺積電能夠與美日巨頭競爭的重要因素,包括最優秀的工程師、高技能勞工與知識共享。

不過,川普的移民政策,可能限制來自中國或印度的高技術人才。愛因斯坦直言,就連馬斯克(Elon Musk)都遇上特斯拉工程師的移民問題,「這是一個瓶頸,他們無能爲力,除非他們完全改變對移民的立場。你沒辦法用魔法憑空變出一個博士生。」

▲臺積電在加州聖荷西的設計中心據點。(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儘管如此,川普依然加大關稅力道,下令對半導體產業進行國安貿易調查。米勒認爲,這可能促使多個關鍵經濟體重新關注國內製造業,並讓一些企業尋找新市場。他以華爲與Deepseek的AI聊天機器人爲例,「如果他們(中國)打造出更好的晶片,大家都會去找們。(提高)成本效益是他們現在可以做到的,未來則是超高科技製造。」

與此同時,這也可能催生新的製造中心,而專家們一致看好印度。與美國相比,印度更有機會融入晶片供應鏈,因爲其地理位置較近、勞動力便宜,教育水準良好,但也面臨多項挑戰,包括土地徵收、製造晶片所需要的大量優質水源問題。

不過,微軟(Microsoft)、蘋果等美國科技巨頭對晶片的絕對依賴與需求,仍將施壓川普取消針對晶片產業的關稅。愛因斯坦認爲,川普最終仍將試圖達成協議,或許會仿效他對字節跳動(Bytedance)與TikTok的做法,「臺積電哪兒也不去,讓我們強迫他們跟英特爾達成協議,然後分一杯羹吧。」

不過,亞洲晶片產業的生態系藍圖,給大家上了寶貴的一課,「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自營運晶片產業,而如果你想要有效且大規模地製造先進半導體,這需要時間。」川普試圖透過保護和孤立主義,打造一整個晶片產業,卻與亞洲經驗背道而馳,因爲晶片產業在亞洲崛起,就是靠着全球化經濟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