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擬重塑晶片版圖 盤算恐落空

BBC分析,川普擬透過關稅大刀重塑晶片版圖盤算恐落空。(路透)

美國總統川普期望透過關稅政策,在美國建立半導體產業。然而根據BBC分析,川普的政策充滿風險,美國恐怕仍難以對抗亞洲長期擁有的優勢。

不僅川普擬透過關稅大刀,重塑晶片版圖盤算落空,川普對大陸商品上調關稅,也波及特斯拉。據路透引述消息人士說法,特斯拉原計劃明年開始量產自動駕駛計程車Cybercab與電動卡車Semi,已被迫喊停。因無法負擔額外成本,已暫停從中國進口車輛零件,並暫停生產這兩款車,目前不清楚將持續多久。

BBC報導,許多美國大型公司長期以來面臨缺乏技術工人以及產品品質低劣的問題。生產半導體的成本高昂且技術複雜,光是iPhone裡的晶片,就需要美國提供設計,在臺灣、日本或韓國製造,使用中國開採的稀土等原料。成品在越南封裝後,送往中國組裝與測試,最後才運回美國銷售。

亞洲半導體產業成功的原因在於,政府提供給民營晶片公司研發技術的大量補貼,這正是美國晶片法案背後的想法。臺積電與三星等公司皆爲主要受益者,但都面臨成本飆升、難以招募技術工人、工程延宕與當地工會抵制等問題。

市場情報公司Counterpoint的研究主管愛因斯坦表示,美國固然可以生產晶片並創造就業機會,但可能無法把晶片縮小到奈米大小,因爲川普的移民政策,可能限制美國招攬中國和印度的技術人才。

川普試圖透過保護主義和孤立主義打造晶片產業,但亞洲晶片產業興起,靠的是全球化經濟下的合作。亞洲半導體供應鏈提供了寶貴的教訓:沒有一個國家能獨自運作晶片產業,而且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纔能有效率並大規模地生產先進的半導體。

川普的政策長期下來,可能促使世界各個主要經濟體重新關注國內製造業,一些公司會尋找新的市場,同時,新的晶片供應鏈可能出現在印度。另外,晶片公司並非完全受關稅擺佈,微軟、蘋果和思科等公司對晶片的依賴和需求,可能會帶給川普壓力,迫使他取消與晶片產業有關的稅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