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旅遊重塑文旅市場新版圖
《全國縣域旅遊研究報告2025》近日發佈,揭示的數據令人振奮。2024年我國縣域旅遊平均接待遊客總量爲580.79萬人次,同比增長14.26%,旅遊總收入增長9.96%;旅遊總收入超200億元的縣域達44個,接待遊客超2000萬人次的縣域63個。這些亮眼的數字,是縣域旅遊蓬勃發展的真實寫照。
追求鬆弛感和煙火氣,已成爲當代出遊的新風尚。隨着我國中等收入羣體持續擴大,以Z世代爲代表的年輕消費者正成爲文旅市場的主力軍。他們不再滿足於“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的走馬觀花,轉而嚮往“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的沉浸式體驗。在社交媒體上,“深度遊”“慢旅行”“小衆地標”等關鍵詞熱度持續攀升,縣域旅遊正在以更接地氣的方式重新定義着國人的旅行體驗。
當前,縣域旅遊呈現三大結構性變化,彰顯了消費升級新趨勢。一是消費主體年輕化。18至34歲羣體成爲核心客羣,自駕出行和短視頻信息獲取成爲主流。二是消費內容品質化。從單純景點打卡轉向深度體驗,縣域旅遊客羣結構向高消費層級演進,文創產品和體驗項目等二次消費佔比穩步提升。三是消費模式多元化。越來越多的遊客追尋“小而美、精而特”,希望遠離都市喧囂,感受地方特色文化與生活方式。
從江南水鄉的慢生活體驗,到西北高原的民族風情;從東北林海的冰雪奇緣,到西南山地的多彩民俗……縣域旅遊憑藉獨特的自然風光、文化底蘊,以及從容的生活節奏,吸引着越來越多年輕人的目光。一次鄉間漫步、一場非遺手作體驗、一頓地道農家飯,都能成爲社交媒體上引發共鳴的“小確幸”。年輕一代在分享旅途風光的同時,也無意中成爲縣域旅遊最鮮活的“代言人”,持續將網上的“流量”轉化爲發展的“增量”。
面對市場多元化需求,近年來各地因地制宜、積極作爲,推動縣域旅遊發展從傳統的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涌現出一批可圈可點的生動實踐。例如,作爲“兩山”理念發源地,浙江安吉成功打造了從生態觀光到康養度假、從精品民宿到文化創意的全產業鏈條,實現了“一產提質、二產延伸、三產融合”的立體發展模式,連續七年位居全國縣域旅遊綜合實力百強縣榜首。2024年,安吉實現旅遊總收入475.6億元。當地超4萬人從事旅遊相關行業,旅遊收入佔農民直接收入超20%。安吉的“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富民強縣的“金山銀山”。
應當看到,縣域旅遊正在突破地域限制,形成雙向流動的新特徵。一方面,高鐵網絡將城市消費力下沉至縣域,催生“3小時旅遊圈”,讓城市居民能夠便捷享受縣域的自然風光與文化魅力。另一方面,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內,縣域旅遊藉助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東風,正加速形成以大城市爲中心、輻射周邊縣域的跨區域主題線路。這對於各地來說,也意味着更廣闊的市場機遇。
縣域旅遊一頭連着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一頭連着鄉村振興的國家戰略。它不僅承載着人們對“詩與遠方”的嚮往,在深層次推動着文化傳承創新和生態價值轉化,還能夠有效盤活鄉村沉睡資源,進一步暢通城鄉要素循環。如今,各地正以特色化、差異化的創新實踐,探索着一條生態優先、文化賦能、產業融合的縣域旅遊高質量發展新路。期待更多縣域能夠把握機遇,在重塑文旅市場新版圖的過程中,實現“精品出圈”,吸引八方來客。
(作者:西安市社會科學院信息傳播研究所所長 張楠)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爲@)。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