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陽市孟津區:“旅遊+”引領全域旅遊新風尚
鄭佔波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陳顯萍
眼下,河南省洛陽市孟津區白鶴鎮的黃河岸邊,生態廊道、河灘林地、溼地公園與黃河水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壯麗的生態畫卷,自駕遊客排成長隊,爭相打卡這片“網紅”勝地。這是孟津區依託黃河生態廊道和溼地自然保護區,規劃建設“自然風光+黃河文化+慢遊生活”生態系統,打造出“水、灘、林、草、鳥”有機融合的沿河風貌,讓沿黃區域成爲慢生活、微度假的熱門目的地。
近年來,孟津區充分發揮“萬里黃河孟津藍”的資源優勢,深入踐行新文旅發展理念,持續深化文化旅遊體制機制改革,推動文旅業態多元化發展。通過“旅遊+”模式,孟津區不斷拓展文旅消費新場景、新空間、新體驗,有效推動了文化、旅遊、交通、體育、農業等領域的深度融合,激發了高質量發展的創新活力和發展潛能。
“旅遊+體育”:跟着賽事去旅行
“爲一場賽,赴一座城”已成爲當下年輕人出遊的新風尚。孟津區積極整合山水資源,探索“以賽事爲引領,運動與美景相伴,生態與健康並行”的體旅融合發展之路。近年來,孟津區持續舉辦黃河馬拉松、小浪底輪滑、馬嶺“村BA”等特色品牌賽事,吸引了大量遊客跟着賽事來旅遊,將賽事“流量”轉化爲旅遊“增量”。
依託小浪底景區和沿黃生態廊道,孟津區打造了全國一流的輪滑賽道和馬拉松賽道,並完善了旅遊自駕車、汽車房車、山地自行車營地等配套設施。在黃河古都一號旅遊公路沿途,新建的休閒觀光亭、親水觀景臺等文旅體驗驛站,爲遊客提供了更多休憩選擇。此外,黃河北岸的“在河之洲·龐巴迪水上運動中心”擁有107個泊位,提供摩托艇、帆船、賽艇等水上運動項目,進一步豐富了遊客的體驗。
2023年7月,孟津區首屆“村BA”在常袋鎮馬嶺村籃球館拉開帷幕,14支代表隊激烈角逐,吸引了上萬名觀衆。2024年5月,第二屆中國小浪底輪滑文化節在小浪底鎮開幕,1650名選手參賽,帶動景區遊客大增。同年9月,以“跑孟津馬拉松,享美食嘉年華”爲主題的黃河生態廊道馬拉松吸引了2400多名選手,自駕遊客車輛排成長隊,場面壯觀。
3年來,孟津區已舉辦各類體育賽事100多場、參賽人員達3萬多人,吸引遊客30多萬人次、帶動體育旅遊消費6000多萬元。這些賽事不僅展示了孟津的區位優勢、山水環境、人文景觀,還促進了“旅遊+體育+文化”的深度融合,推動了城市經濟和社會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旅遊+交通”:融合發展新路徑
單車、揹包、墨鏡、頭盔……在孟津區的環河旅遊公路上,騎行愛好者自由穿梭,感受着移步換景的沿途風光。西霞院景區的一湖碧水與沿岸風景相映成趣,自駕遊客紛紛駐足拍照。
交通與旅遊的結合,讓孟津的“詩和遠方”觸手可及。近年來,孟津區着力打造旅遊公路品牌體系、升級交通設施、完善基礎配套,構建起覆蓋全區的“快進慢遊深體驗”旅遊公路網,形成“一路一風景、一域一特色”的佈局。
黃河生態廊道被納入河南省黃河古都一號旅遊公路後,孟津區對涉境路段進行了路面鋪油、景觀提升和服務設施完善,進一步提高了行車舒適性和安全性。這條全長126.64公里的旅遊公路,串聯起黃河溼地保護區、小浪底大壩、西霞院水庫、萬羽洲溼地公園等60多處人文旅遊資源,形成鄉村休閒、黃河文旅、康養運動等高質量發展旅遊經濟增長點。
目前,孟津區已沿一號旅遊公路建起多個觀景臺、露營地、停車場等服務設施,打造河圖驛站、西霞驛站、古渡驛站等多個驛站,提升了遊客的旅遊體驗。去年中秋、國慶期間,該旅遊公路接待遊客近10萬人次,帶動周邊鄉村民宿、特色小鎮、戶外露營等新型業態蓬勃發展。
“旅遊+農業”:沉浸式鄉村體驗
近日,洛報集團的小記者團以“小小農藝師”的身份,走進送莊鎮送莊社區大棚蔬菜種植基地,近距離感受現代農業科技的魅力,沉浸式體驗農作物的生長過程。這種研學活動,不僅讓孩子們增長了知識,還激發了他們對農業科技探索的興趣。
近年來,孟津區以打造“農業景區”爲抓手,深耕“旅遊+農業”,打造出一批集旅遊、研學等爲一體的鄉村農文旅研綜合體。該區依託特色產業優勢和都市近郊區位優勢,成功打造出國家級產業示範園區1個、省級果蔬現代示範園區1個,以及生生乳業牧場、十里香草莓園、農發農業科技等多個省內外聞名的科普研學基地。
孟津區還依託特色資源,深耕鄉村“生態、生產、生活、文化”四大要素,打造出黃河文化、紅色文化、農耕文化、傳統文化4大主題研學旅遊線路。“孟津秋季美麗鄉村行”線路入選2024年中國美麗鄉村休閒旅遊(秋季)推介活動精品線路。
作爲洛陽市的“菜園子”“果盤子”“花籃子”,孟津區的蔬菜、草莓、酥梨、鮮桃、蓮藕等特色種植面積達15萬畝。每到果花盛開時節,花香遍野、遊人如織,形成“賞花+市集”“賞花+露營”等多元旅遊消費路徑。高效化、智能化的管理模式讓休閒採摘告別“灰頭土臉”,遊客可以自由穿梭於整潔、明亮的智能化大棚裡,悠閒地採摘瓜果。
站在孟津黃河生態廊道的觀景臺上,眼前是運動健兒馳騁的身影,耳畔是採摘遊客的歡聲笑語。這裡沒有簡單的景區開發,而是用“旅遊+”的巧勁,讓體育賽事變成增收平臺、交通動脈化作經濟走廊、農田果園升級創富空間。孟津區堅持“羣衆主體、產業融合、共建共享”,讓每一寸土地都成爲鄉村振興的活力細胞。如今,這條“生態打底、業態創新、羣衆受益”的發展之路,正沿着黃河奔涌向前。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