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川普關稅攻勢難解美貿易困境(莊奕琦)
川普關稅雖達到短期製造業迴流與談判優勢的成果,但長期恐怕得不償失也解決不了其貿易赤字。(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在接近8月1日關稅最後期限前,在日本和歐盟分別承諾增加投資美國5500億美元和6000億美元后,日前雙方都達成關稅15%的協議,川普對剩下200個未簽訂雙邊協定國家進口商品則擬徵收15%至20%的基礎關稅。此做法短期內可獲得部分製造業迴流與談判優勢,並在強化國安供應鏈韌性和促進在地供應商升級與技術擴散方面發揮作用,但長期效果仍存在爭議。
美國長期以貨物進口大於出口,形成龐大貿易赤字。川普政府上任後,主張以高關稅策略迫使貿易順差國提高對美國投資,並藉此縮減赤字。雖然關稅上調提高國內生產誘因,但關稅使進口商品成本提高,消費品與中間財價格連動上漲,通膨上揚,降低實質所得並侵蝕經濟動能。若貿易伙伴報復,出口額縮小的負面衝擊可能反抵銷進口減量所帶來的赤字改善。對等關稅措施將削弱美國農產品、服務業與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可能導致淨赤字再度擴大。短期迴流成本高且效率低下,企業往往轉向第三國或改採區域化佈局,分散美國本土受惠程度,造成供應鏈脆弱化。中小型供應商難以適應和承擔關稅衝擊與生產基地重組成本,市場壁壘反而增高,創新能力動能降低。
學理上,以關稅作爲貿易工具是否真能改善貿易赤字?短期的確會改變進出口結構,但對整體經常帳的影響則受到資本流動、儲蓄與投資缺口及財政赤字三大因素制約。在開放經濟體系中,單純的貿易壁壘往往伴隨資本帳的相應調整,最終無法永久扭轉經常帳失衡。
製造業迴流確實減少部分貨物進口,但服務貿易逆差與跨國投資收益赤字常態不受關稅影響,整體經常帳仍難以顯著轉正。而在美元儲備貨幣地位下,外資不斷流入,美國政府財政赤字與私人投資缺口需仰賴資本流入填補,經常帳逆差難以大幅縮減。再加上關稅政策變動頻繁,企業與投資者信心受挫,或延後或縮減長期投資計劃,反而削弱預期中迴流效應。
美國當前的結構性問題是,儲蓄-投資缺口,投資需求強勁但美國私人與公共部門儲蓄率偏低,導致必須透過外部資本彌補;政府預算赤字,支出超過稅收,透過發債籌措資金,吸引國際資本流入,但也加大對外部負債與經常帳逆差的依賴;美元作爲國際主要儲備與交易貨幣,資本持續流入美國市場以尋求安全與收益,使貿易逆差成爲資本帳平衡的必然結果。
川普高關稅政策在政治與短期經濟層面取得階段性成效:以關稅威懾談判、刺激部分製造業迴流、提升國安韌性。但從長期與整體經常帳角度觀之,其改善赤字的能力受限於深層結構因素,且伴隨通膨、報復與供應鏈斷裂等副作用。
唯有貿易、財政與貨幣三者協同施策,並同步推動技術創新與勞動力提升,美國才能在穩健物價與財政紀律下,持續提升全球競爭力,並實質改善貿易赤字。川普以關稅做爲政治與經濟結合的策略性工具,雖達到短期製造業迴流與談判優勢的成果,但長期恐怕得不償失也解決不了其貿易赤字,徒然攪動世界的貿易次序罷了。
(作者爲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