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美中新冷戰 全球經濟走向多極化(莊奕琦)
美中新冷戰對峙下,許多國家必須選邊站。(圖/美聯社)
隨着上世紀末中國的逐漸崛起,進入21世紀後,中國在經濟、科技和軍事領域獲得顯著進步,美國的全球霸權受到挑戰,進而在經濟、技術、軍事與制度等多重層面演變爲全面的戰略性競爭。
在美中競爭中,政治與經濟力量交織形成了複雜的動態平衡。從市場經濟的驅動到政治力量的干預,從供應鏈韌性的構建到市場依賴的博弈,再到全球規則主導權的競爭,這些力量交互影響,決定了這場競爭的多層次格局。
戰略上,美國以國家安全和意識形態爲核心,聯合民主陣營對抗中國,主導一場政治領導經濟的新冷戰。以國家安全爲理由,以自由民主爲共同價值觀,包括歐盟、日本、澳洲等民主國家,能夠在政治層面形成一定的凝聚力。而美國在高端技術(如半導體、AI、量子計算)、高端製程和設備領域等方面的領先地位,使其能夠通過技術封鎖削弱中國的競爭力,結合政治與經濟力量雙重箝制中國的威脅。
美中「新冷戰」對峙下,許多國家必須選邊站。然而事實上,中國的經濟影響力已經滲透到全球市場,特別是在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可能更關注經濟利益,而非政治意識形態。即使美國施加政治壓力,許多國家可能仍選擇與中國合作以降低成本。而民主陣營內部的利益分歧可能削弱聯盟的穩定性。例如,歐盟在經濟上對中國的依賴程度較高,可能不完全支持美國的強硬政策。部分國家則可能選擇在美中之間保持平衡,而非完全倒向美國。
消費者和企業對於成本效益的關注往往超越政治或意識形態的影響,使經濟因素的滲透力可能超越政治因素,削弱民主陣營的凝聚力。以華爲的5G技術爲例,美國對華爲進行多重封鎖,試圖以國家安全爲由限制其進入美國及其盟友的市場。然而,儘管面臨美國的政治壓力,東南亞和非洲等地區的許多國家依然選擇華爲的解決方案,價格優勢和成熟技術的結合使得華爲在這些市場中佔據主導地位。
在策略上,中國的市場規模和政策支持使其能夠在應用創新和供應鏈重整方面取得進展,通過擴展成熟技術市場、推進國產化進程及加強與新興市場的合作,可逐步削弱技術封鎖的影響。短期內,技術封鎖和政治壓力可有效削弱中國的高端技術發展,並鞏固美國的領先地位;但中長期如果中國能有效利用經濟滲透力和市場規模,並逐步提升技術自主性,美國的策略可能面臨更大的挑戰。
總之,美國的新冷戰策略在短期內可取得一定的成功,但其長期效果則取決於:民主陣營的穩定性和凝聚力能否持續、中國能否通過市場擴展和技術突破削弱封鎖影響,與全球經濟是否能在政治壓力下保持多元化。而最終政治與經濟交織的動態平衡可能結果是:技術和市場形成多極化格局,美中各自領導不同技術領域,而非單一國家完全主導。(作者爲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