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美國市場難以取代?(莊奕琦)
受美國對等關稅影響,臺灣多產業放無薪假。(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川普的高關稅做爲一種戰略性貿易政策工具,挑戰過去基於成本最低原則所建立的全球價值鏈。跨國企業開始追求更高的供應鏈韌性,將生產線從遠端外包(outshoring)模式逐步向「近岸化」(nearshoring)和「友岸化」(friendshoring)轉移。
這波重組將帶來三大板塊變動:1、生產重心向成本與安全平衡的國家移動,如墨西哥、越南、印度等;2、產業鏈內部鏈結分割加劇,高科技零組件仍集中於美歐日廠商,低階製造則分散在新興市場;3、區域貿易協定(RTA)與多邊框架(如RCEP、CPTPP)價值提升,成爲替代WTO普世低關稅體制的主要途徑。
全球供應鏈韌性的特徵在於「彈性優先」與「多元分散」。一方面企業佈局第二供應來源國,另一方面加速自動化、數位化投資,以縮短因關稅及地緣政治衝擊帶來的中斷成本。未來十年,企業將在成本、質量與風險之間建立新的平衡點,並可能形成多個「區域價值鏈圈」,分別由美歐、東南亞、東亞及南亞主導。
在美國高關稅架構下,大家都在問:美國市場是否可以被取代?答案是不會,至少可見的未來。以2024年資料,美國市場經濟規模GDP佔全球的26.4%、消費實力佔全球的28%、貨物與服務進口總額佔全球的16%與金融體系高達60%以美元做爲外匯儲備的優勢,其影響力可謂無可比擬。
將近三成的全球個人消費發生在美國市場,而中日韓臺對美國出口佔其總出口的比重2024年分別爲14.7%、19.7%、16.1%、23.4%,放棄美國市場勢必將大幅影響其出口動能。在生產面,許多高端設備與技術仍仰賴美國供應商與知識產權授權。此外,美元做爲全球準備貨幣與國際交易結算的主導地位,使得跨境資金流動、原材料採購與投融資多繞不開美國金融體系。
在面對高關稅與供應鏈重組壓力,出口導向新興工業國家須快速調整政策工具與產業佈局,才能在變局中守住既有競爭優勢並挖掘新動能。主要策略包括:強化區域合作網絡,加入並深化RCEP、CPTPP等多邊協定,降低區域內非關稅壁壘。並與主要市場簽署雙邊FTA,確保關稅優惠與貿易便利。聚焦價值鏈升級,在中低階製造之外,發展關鍵零組件、模組化設計、系統整合等高附加價值環節。並投資智慧製造及綠色技術,搶佔全球供應鏈節點。吸引優質FDI與技術轉移,並透過產學研合作模式,培育在地高階技術人才。
臺灣爲小型經濟體高度依賴出口,在美中科技競爭背景下,面對高關稅與供應鏈重組的衝擊,須從國家整體與半導體領域兩個層面同時佈局,前者需強化多元市場與區域整合,後者爲提高供應鏈韌性。臺灣必須加速推動加入CPTPP、深化與美歐日FTA談判,同時強化與東協、中南美及非洲新興市場的經貿連結。
臺灣半導體產業佔全球晶圓代工63%市佔率,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關鍵角色。面對關鍵設備與先進材料可能的出口限制,臺灣廠商應採取海外佈局與在地化生產的雙軸策略,打造多極化產能佈局。強化與美、日、歐供應鏈夥伴關係,確保供應穩定性與技術轉移。投資上下游本地化供應商,降低對單一國家零組件進口的依賴。研發與人才自主,聚焦前沿技術。同時推動半導體人才迴流計劃,吸引海外研發人才返臺。特別要強調綠色製程與永續發展,建立「綠色晶片」品牌優勢,成爲全球環保製程典範。
面對未來大趨勢:多極化貿易秩序、地緣科技競爭常態化、智能與綠色供應鏈成爲競爭主力、區域貨幣與跨境數位支付興起。出口導向經濟體如臺灣必須把握區域合作、市場多元化、產業升級與金融創新等四大面向,才能在高關稅與地緣衝突的世界變局中,穩住經濟基本盤並持續創新成長。
(作者爲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