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家興專欄》當機器人走上大街
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19日上午在北京亦莊登場,來自宇樹、優必選等20支賽隊與1.2萬名選手一起出賽,挑戰21公里賽道,引發廣泛關注。 圖/新華社
4月19日,北京舉辦了一場「人機共賽」的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比賽在亦莊舉行,彷彿提前暗示了這場「亦莊亦諧」的競技。人類歷史上首次公開的機器人馬拉松,固然有其畫時代的歷史意義,但千奇百怪、事故頻發的機器人,包括掉頭、斷臂、跌倒、癱瘓,也吸引不少目光、笑點與激賞。
比賽有萬餘人與20組造型各異的機器人蔘加,最終人類男女選手分別以1小時2分、1小時11分奪冠。機器人冠軍則是180公分、55公斤的「天工Ultra」以2小時40分的成績獲勝。亞軍和季軍的機器人則分別爲120公分、30公斤的「鬆延動力N2小頑童」和168公分、28公斤的上海「卓益得行走二號」。
此次活動與1814年英國首臺蒸汽火車頭「布呂歇爾號」(Blucher)的誕生、1894年巴黎汽車比賽形成了一種跨越時空的呼應。三者分別代表了工業革命初期、汽車時代黎明期和人工智慧時代的里程碑。其時代意義不僅在於技術突破本身,更在於對社會認知、產業格局和人類文明進程的深遠影響。
「布呂歇爾號」問世時因速度慢、故障多,被嘲笑爲「鐵馬玩具」的無用發明。人們嘲諷:「如果它跑得不如我的馬快,甚至還不如我散步快,還是請收起你那天馬行空的想像吧!」同樣地,1894年巴黎參賽車輛中,102組車手和車輛報名,但只有9人與車完賽。許多設計因不符合安全易用標準被淘汰,顯示了新技術在萌芽階段必經的試錯過程。
有趣的是,這次人機共馬比賽中出現了「從嘲諷到共情」的公衆態度轉變。觀衆們對狀況百出的機器人表現出寬容、心疼,對姍姍來遲抵達終點衝線的機器人齊喊加油,也相信「機器人早晚跑得比人快」。這種情感共鳴,折射出社會對新技術接受度的提升。透過直播和社交媒體的傳播,機器人技術從實驗室帶入公衆視野,也加速了技術社會化進程。
賽事中「人機共跑同一賽道」的設計,既是技術展示,也是社會實驗。觀衆直觀感受到機器人的侷限性(如平衡問題)與潛力(如持續運行能力),引發對「人機協作」未來場景的想像。正如巴黎的比賽通過公開競技推動汽車普及,機器人馬拉松亦成爲人們理解「具身智慧」(Embodied AI)的視窗。對假日帶領孩子觀賞比賽的父母而言,在鼓掌聲中發現機器人發展的優缺點、機會與挑戰,也是絕佳的啓蒙教育。
對研發團隊的工程師們而言,比賽中呈現的問題提供了良好的糾錯課題。賽事推動了北京亦莊機器人產業集羣的形成,涵蓋核心零部件、整機制造到應用場景的全鏈條,形成產業鏈整合的催化劑。這種模式與1894年比賽後汽車工業的垂直整合類似。如今中國已佔據全球一半的機器人產業鏈規模,並透過「萬臺機器人應用計劃」加速商業化,但同時也必然帶來顛覆傳統職業的勞動力市場風險。
1814年的鐵軌、1894年的公路、2025年的機器人賽道,三者共同構成了人類突破物理與智慧邊界的象徵。三個事件共同揭示了技術發展的非線性特點:早期的不完美(如布呂歇爾號的緩慢、巴黎賽的車輛故障)最終演變爲畫時代的創新。
2025年的機器人馬拉松同樣充滿不完美:摔倒解體、續航不足、演算法失誤。但這些「失敗」恰是技術反覆運算的動力,「永遠不要嘲笑跑半馬的機器人」,今天的踉蹌可能成爲明日變革的起點。
北京亦莊賽事不僅是技術的試金石,更是一次對未來的預演:當機器人從實驗室「跑」進大街小巷,人類需在技術創新與社會倫理間尋找平衡,方能實現真正的人機共生。正如百年前的火車頭誕生與汽車比賽,這像是從「鐵軌」到「街道」的文明隱喻,其進程無疑終將重塑人類文明的軌跡。
(作者爲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