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晏民專欄-人形機器人正迎來ChatGPT時刻

圖/本報資料照片

臺股去年大漲5,104點,刷新1989年上漲4,505點高懸35年的歷史紀錄,創下史上最大年度漲點,漲幅則達28.5%,在全球主要股市的排名當中位居第二,僅次於那斯達克的28.6%。儘管臺股2024年股價表現亮眼,惟投資人的體感溫度卻沒有表面上風光,因爲整體上市櫃公司有高達842家繳出負的年度報酬,佔比達45.2%;更有高達1,427家企業的股價表現落後大盤,佔比達76.7%。

探究股價表現較爲優異與較爲落後的族羣,前者主要是跟AI有關,後者則是跟AI無關且與中國經濟高度連動;表現最好的族羣依序是CoWoS設備、雲端資料中心、臺積電、光學鏡頭、工業電腦等;表現最落後的族羣依序是塑化、電線電纜、記憶體、矽晶圓等。

再者,從表現最優異的族羣中篩選出上半年表現不佳,但最近一季後來居上的族羣,依序爲光學鏡頭、工業電腦、網通等,這意味投資人追逐的焦點已逐漸從雲端AI延伸至邊緣AI,尤其是與人形機器人相關的概念股,因爲光學鏡頭與工業電腦都屬於人形機器人衍生出的商機。

展望2025年,AI雖仍是投資主軸,惟應逐漸把投資重心從AI的硬體轉移至AI的軟體與AI的應用。AI的軟體諸如美國指標大廠Palantir、Salesforce、AppLovin等在過去一年已出現好幾倍的漲幅,未來仍有許多類似的公司將如雨後春筍般竄出。而AI應用則涵蓋自動駕駛汽車、無人機、機器人等,尤其近期輝達、特斯拉、OpenAI等科技巨擘均競相投入人形機器人的研發,更使其成爲市場追逐的焦點。

據市調機構TrendForce最新研究,基於2025年各機器人大廠將逐漸進入量產階段的前提,預估2024至2027年機器人產業的複合成長率將達154%,在2027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產值有望超越20億美元。人形機器人是否能夠如期邁向商用化且大量普及則端賴機器人的體察認知、對話交流、運動執行等三方面的能力能否有足夠的進化而定。

依據現況,受惠生成式AI的長足進步下,機器人的認知能力與對話交流能力,出現顯著的進展,目前僅剩運動執行能力有待提升,而運動執行能力涵蓋了「感知」與「執行」。感知就像人類的神經系統,需要仰賴3D攝影機、觸覺與聽覺感測器等;執行就如同人類的手腳、關節與骨頭肌肉,則需要伺服馬達、減速機、滾珠螺桿、線性滑軌等關鍵零組件。

以機器人所需各項視覺、聽覺、觸覺等各項感測器領域當中,臺灣已有不少IC設計大廠投入相關研發,儘管他們原先專爲工業應用而設計,惟工業應用所要求的高辨識率與低錯誤率標準,下放至人形機器人應用的難度應容易克服。另外,扮演人形機器人眼睛則需要光學鏡頭與機器視覺模組,臺廠已有相關供應鏈投入此領域並主要運用在特斯拉的車載鏡頭與醫療相關應用。

最後,機器人執行工作任務所需的手部與腳部運動,需要各項傳動元件,這包含伺服馬達、減速機、滾珠螺桿、線性滑軌等關鍵零組件。值得留意的是,減速機在人形機器人所需關節驅動模組扮演最關鍵的角色。減速機是由齒輪、齒輪箱、轉軸與軸承等機械所組成的精密機械結構,是連結動力馬達與工作機械的傳動裝置,同時減速機可再區分爲行星減速機與諧波減速機,前者主要應用在機器人的關節傳動、手臂運動與步態控制等,後者主要應用在機器人手臂與手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