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家興專欄》大而美法案蠶食美霸權

「大而美法案」長遠來看,更可能成爲推倒美國霸權的最後一根稻草。(圖/美聯社)

上月,美國衆議院以微弱優勢通過「大而美法案」,這是川普政府力推的綜合預算法案,目前正待參議院表決。然而,正如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及多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呼籲,法案一旦付諸實施,將大幅增加美國財政赤字,加劇貧富不均。長遠來看,更可能成爲推倒美國霸權的最後一根稻草。

「大而美法案」的核心內容在於永久化川普第一任期的減稅政策,例如將企業所得稅稅率從35%降至21%,個人所得稅最高稅率從39.6%降至37%。法案還對企業優惠加碼,包括允許企業一次性抵扣建廠與設備成本等。法案增加國防與邊境支出,擴大軍費預算,邊境牆建設與安全防護設施投入增加,利好軍工、基建及私營監獄企業。

然而,法案在提出向富人傾斜的稅收減免的同時,卻對社會福利大幅削減。例如,將低收入的醫療補助(Medicaid)保險新增「工作要求」,規定無供養者的健全成年人需每月工作或服務80小時方可獲保。此一措施預計將使860萬人失去醫保。法案還收緊領取「食品券」資格,1100萬人將面臨糧食援助削減。此外,法案也取消「學生貸款」還款寬限政策,低收入學生的債務負擔將加劇。

法案令不少人譁然。國會預算辦公室和智庫「經濟政策研究所」的6位經濟學家都提出,「大而美法案」將從三方面擴大貧富差距。

首先,法案通過「減富稅、砍窮糧」設計,系統性轉移財富至頂層。高收入頂層10%的家庭年均獲利1.2萬美元(約增加2.3%),反觀底層30%家庭年均損失1000美元左右(約減3.9%)。

第二,社會福利削減精準打擊窮人,因爲醫療、食品援助等削減佔低收入家庭支出的比例遠高於其他人羣。

第三,法案配套關稅政策推高進口商品價格,低收入家庭因消費佔比更高以致於受損更重。賓州大學的一項分析顯示,底層20%家庭損失1035美元,頂層0.1%富豪卻能獲利38.9萬美元。

換言之,減富稅、削福利、加關稅三重政策疊加,形成劫貧濟富的「反向羅賓漢」效應,無疑是撕裂社會的制度性掠奪。「大而美法案」以提振經濟爲名,實則爲富人減稅提供財源,不惜削減窮人福利與綠色能源轉型資金。其設計本質是「制度化」的財富向上轉移,將社會裂痕轉化爲政治紅利。若最終通過實施,美國貧富差距的惡化速度將進入歷史性軌道,社會對立激化,在底層生存危機下,經濟與社會穩定的成本將由全民承擔。

法案還未正式通過實施,本月初因移民局的執法績效指標,在洛杉磯、紐約、芝加哥等城市已經引發大規模騷動。很顯然,針對非法移民執法所引發的暴動不會是最後的騷亂,因爲真正的禍端在於底層人民生計雪上加霜之日。對衝基金橋水創辦人達里歐(Ray Dalio)近日評論,判斷美國已處於內部大混亂(其所謂的「第五階段」),有機會因偶發事件觸發下一階段的「內戰」甚或「革命」。

中國歷史上朝代即將覆滅之時,可看到很多民不聊生、官逼民反的悲劇。其實1789年法國大革命也是類似的劇本。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宣佈脫離英國殖民統治,法國協助殖民地的散兵遊勇與強大的「日不落帝國」對抗,可見當時法蘭西王國的國力之盛不在話下。然而外強中乾的國內經濟,短短10多年後竟促成了人民揭竿起義,將國王與王后送上了斷頭臺。其中,重要的導火線之一正是劫貧濟富的稅制,免除了貴族與教士的稅務負擔。

與今日的美國一樣,法國作爲當年世界一等的強國,卻因內部的貧富懸殊種下禍端,在短期內就導致極端的社會動盪與革命。美國在二戰後形成的全球霸權,以「美國夢」廣招各地菁英移民,其中的一個特徵就是「下一代過得比上一代好」。如今美國發展停滯,大多數人不再相信自己的生活能勝過父母、甚至祖父母。跨代貧窮一如歷史上世襲的佃農,一旦出現天災人禍,民心思變的可能性就大爲增加。「大而美法案」會不會成了極端歷史變革的導火線呢?

(作者爲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