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家興專欄》中美經濟差距擴大?

英文《亞洲時報》最近的一篇報導認爲,中美經濟的實際差距可能更大。(圖/美聯社)

5月底世界銀行公佈最新「國際比較項目」(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簡稱ICP)的調查,一個令人意外卻也是情理之中的結果,中國大陸和美國的經濟規模差距又擴大了。以購買力平價(PPP)法計算,中國2021年的GDP爲28.8兆美元,美國爲23.6兆美元。中國經濟領先美國的金額增加到5兆多美元,雙方差距比前次調查又擴大了6%。

然而,世界銀行公佈的結果,似乎與年初兩國發布的GDP數據對比恰恰相反。以當時匯率計算,中國去年的GDP爲17.8兆美元,不及美國的27.4兆美元;並且兩國的名目GDP差距接近10兆美元,差距擴大到2010年以來的最高。就比例而言,中/美GDP比值也從最接近時的76%下滑到65%,讓人懷疑中國經濟離美國愈來愈遠。

到底是中國領先的差距擴大,還是美國領先的差距擴大?或者說,答案是兩者皆對!

由於通貨膨脹以及美元匯率走強,美國經濟規模相較世界各國都有擴大領先的現象。然而就如在中國的美國商會前任主席齊默曼(James Zimmerman)所言,「GDP愈來愈與真正的經濟無關,更多的是在宣傳。」特別是在跨國比較中,名義匯率與一籃子商品和服務的貨幣比率可能相距甚大。以著名的大麥克指數(Big Mac Index)爲例,如果大麥克漢堡套餐在美國和中國的平均售價分別爲5美元和20元人民幣,則大概可說4元人民幣相當於1美元的購買力。

當然,各國人民飲食習慣不同,大麥克指數的單一指標欠缺比例原則。因此,世界銀行每隔幾年調查全球近200個經濟體千餘種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從而計算出可供跨國比較的ICP項目。而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購買力平價GDP超越美國的幅度擴大,除了中國本幣計價的GDP增幅較大之外,也與PPP指數提升有關。

上一次調查的中國購買力指數爲4.184,此次爲3.99。表示相對1美元的購買力,人民幣升值大約5%,與名義匯率的貶值10%恰恰相反。 也因此,美國在名目GDP擴大領先,中國反而在購買力平價GDP擴大領先。

除此之外,GDP的組成成分的差異也不容忽視!法國經濟學家薩皮爾(Jacques Sapir)在多個論文和演講中提到,美國GDP只有16%來自工業,俄羅斯約26%,而中國卻高達35%。從地緣戰略的角度而言,這是政策決定者不可輕視的重要情報。

英文《亞洲時報》最近的一篇報導更認爲,中美經濟的實際差距可能更大。例如,去年中國的發電量是美國的兩倍,鋼鐵產量是美國的12.6倍,水泥產量是美國的22倍。中國造船2000萬噸,更是美國7萬噸的285倍!

中國的肉類消費量是美國的兩倍,海鮮消費量是美國的8倍。中國購物者在奢侈品上的花費是美國的兩倍。中國消費者購買了4.34億部手機,是美國1.44億部手機銷量的3倍。而美國曾經驕傲的汽車工業也風光不再:去年中國生產了3020萬輛汽車,幾乎是美國製造的1060萬輛的3倍。就以國內市場銷量而言,中國車主買了2600萬輛,也比美國的1550萬輛高出68%。

今年第2季以來,多個國際組織如國際貨幣基金(IMF)與多家投資銀行紛紛調高中國全年的GDP增長預測,主要動力就來自強勁的出口。雖然在美國主導去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對西方的出口增長停滯,但對全球南方國家的出口增長可觀,例如今年1到5月中國船舶、汽車、晶片出口總額分別高達170億、464億、626億美元,按年增長幅度分別爲93%、20.1%和21.2%。全球南方國家的景氣回升,無疑有助加深對與中國的經濟合作。

不管名目匯率計價或購買力平價計價,中美兩國經濟毫無疑問居於世界首二位,雙方合則兩利、鬥則兩害。但其實名目GDP持續增長進步固然是好,但考慮了各種物價的購買力平價GDP才更反映普通人民的真實感受。如果全球格局真的逐漸走向兩個半球化世界,那麼中美經濟孰勝孰負,也許世界銀行的最新報告透露了一點訊息。

(作者爲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