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家興專欄》陸AI缺席 電腦展失色
「2025年臺北國際電腦展開幕典禮」20日在南港展覽館舉行,貿協董事長黃志芳(左起)、賴清德總統、行政院長卓榮泰及臺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彭雙浪一同出席開幕儀式。(範揚光攝)
今年臺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2025)本週登場,主題定位爲「下一代人工智慧」(AI Next),聚焦智慧運算和機器人、次世代科技、未來移動等主題。可惜在中美科技冷戰的背景下,許多具有酷炫驚豔的AI應用無法登臺展示,讓貌似熱鬧非凡的電腦展,少了許多的亮點。
從1981年的前身「臺北市電腦展」開始,原本是個「展銷會」性質濃厚的活動,40多年來,伴隨着全球化、資訊科技產品不斷迭代更新,以及中國大陸由世界工廠轉型爲全球最大進出口貿易國與消費國,臺北電腦展已然成爲國際級科技論壇峰會的要角,也是觀察各大公司發佈新產品的重要產業風向球。
然而在中國大陸的科技實力逐漸威脅美國後,2018年起美國對大陸發起貿易戰與科技戰,華爲公司作爲5G通信技術的佼佼者立刻成爲箭靶。由於美國限制全球企業斷供尖端半導體晶片給華爲,使其在高階手機市場市佔率即刻下滑。一直到最近兩年,華爲自主研發的手機(搭載其鴻蒙作業系統)纔要逐漸展露頭角。例如,上月美國千萬頂級網紅「甲亢哥」(iShowSpeed)在深圳直播時,在萬象天地的華爲旗艦店被華爲最新的三摺疊屏手機吸引,當場購入三臺Mate XT。
不過智慧型手機的自有率逐年拉高飽和,已經成爲成熟型產品市場。不少企業開始尋找新的殺手級應用產品,但過去幾年一度炒熱的元宇宙、虛擬實境……等都像流星瞬間隕落。電競遊戲固然也形成頗具規模的小衆市場,但也很難像手機一樣躍居主流。
兩年前,OpenAI公司推出的生成式AI工具「ChatGPT」,帶動了AI新浪潮的爆火。生成式AI過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計算,因此運行速度是產品成功的關鍵。而這就不能不歸功於黃仁勳的輝達(NVidia)公司生產的圖形處理器(GPU)。它的並行處理能力強,擁有大量的運算核心,可以同時處理大量的計算任務,例如圖形處理、矩陣運算、向量運算等。
在Stephen Witt所着《黃仁勳傳》(The Thinking Machine: Jensen Huang, Nvidia, and the World’s Most Coveted Microchip)一書中提到,由2012年到2022年間,GPU運算能力增加10,00倍,其中屬於硬體的電晶體速度(clock rate)只增加2.5倍,換言之剩餘的400倍來自演算法、軟體程式及數學公式。難怪輝達自我定位成軟體公司,而黃仁勳也在媒體上說過幾次「摩爾定律已死」。
然而生成式AI如果僅用於知識型工作,其應用場景必然有限。因此當下更多的關注焦點投入於智慧駕駛與具身智慧(Embodied AI)人形機器人。如上月底,知名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發佈報告《人形機器人行業展望:不斷擴大的中美兩國差距》(Humanoid Horizons: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US & China),就從各角度說明在人形機器人領域,中國已建立顯著優勢,而美國雖有科技巨頭積極追趕,但國家層級的戰略支持不足將可能導致差距持續擴大。
報告中提到,2020-2024年間,中國在人形機器人專利申請量達5,925件,遠超美國的1,474件,顯示其技術研發投入積極。中國企業如Unitree、Fourier Intelligence等推出多款創新產品,涵蓋教育、工業自動化等場景。中國在人形機器人供應鏈的市佔率達63%,尤其在「身體」組件(如關節、傳動裝置)領域具備顯著優勢。在股價表現方面,「人形機器人100指數」今年前四月漲幅4.6%,優於標普500指數。其中名列前十強中的7席都是中國企業。
遺憾的是,由於科技冷戰、地緣政治,以及當前兩岸政治氛圍,使得卓越的大陸AI應用公司沒有前來參展,臺灣民衆無法見識到最新穎的AI應用。雖然臺灣在半導體設計、製造等優勢得以擠身全球AI應用的供應鏈,但許多消費端的先進產品卻只能在大陸的各種會展中才能親眼目睹。
因此臺北電腦展的「下一代AI」不免也就缺了亮點,雖然有模型算力領先的美國企業,但缺了應用場景領先的大陸企業,人們在展場看着各種高大上的硬體、設備、機器,但不知其爲何用?如何用?令人感嘆,這場損人不利己的科技戰何時告終呢?
(作者爲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