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AI缺席 電腦展失色

(圖/本報系資料照)

今年臺北國際電腦展本週登場,主題定位爲「下一代人工智慧」,聚焦智慧運算和機器人、次世代科技、未來移動等主題。可惜在中美科技冷戰的背景下,許多具有酷炫驚豔的AI應用無法登臺展示,讓貌似熱鬧非凡的電腦展,少了許多亮點。

從1981年的前身「臺北市電腦展」開始,原本是個「展銷會」性質濃厚的活動,40多年來伴隨着全球化、資訊科技產品不斷迭代更新,及中國大陸由世界工廠轉型爲全球最大進出口貿易國與消費國,臺北電腦展已然成爲國際級科技論壇峰會的要角,也是觀察各大公司發佈新產品的重要產業風向球。

然而在中國大陸的科技實力逐漸威脅美國後,2018年起美國對大陸發起貿易戰與科技戰,華爲公司作爲5G通信技術的佼佼者立刻成爲箭靶。不過智慧型手機自有率逐年飽和,已成爲成熟型產品市場。不少企業開始尋找新的殺手級應用產品,但一度炒熱的元宇宙、虛擬實境等,都像流星隕落。

兩年前,OpenAI公司推出的生成式AI工具「ChatGPT」,帶動了AI新浪潮的爆火。生成式AI過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計算,因此運行速度是產品成功的關鍵。而這就不能不歸功於黃仁勳的輝達(NVIDIA)公司生產的圖形處理器(GPU)。它的並行處理能力強,擁有大量的運算核心,可以同時處理大量的計算任務,例如圖形處理、矩陣運算、向量運算等。

然而生成式AI如果僅用於知識型工作,其應用場景必然有限。因此當下更多的關注焦點投入於智慧駕駛與具身智慧人形機器人。如上月底,知名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發佈報告《人形機器人行業展望:不斷擴大的中美兩國差距》,就從各角度說明在人形機器人領域,中國已建立顯著優勢,美國雖有科技巨頭積極追趕,但國家層級的戰略支持不足將可能導致差距持續擴大。

報告提到,2020至2024年間,中國在人形機器人專利申請量達5925件,遠超過美國的1474件,顯示其技術研發投入積極。中國企業如Unitree、Fourier Intelligence等推出多款創新產品,涵蓋教育、工業自動化等場景。中國在人形機器人供應鏈的市佔率達63%,尤其在「身體」組件領域具備顯著優勢。在股價表現方面,「人形機器人100指數」今年前4月漲幅4.6%,優於標普500指數。其中名列前十強中的7席都是中國企業。

遺憾的是,由於科技冷戰、地緣政治,及當前兩岸政治氛圍,使得卓越的大陸AI應用公司沒有前來參展,臺灣民衆無法見識到最新穎的AI應用。雖然臺灣在半導體設計、製造等優勢得以擠身全球AI應用供應鏈,但許多消費端先進產品卻只能在大陸的會展才能親眼目睹。

因此臺北電腦展的「下一代AI」不免就缺了亮點,雖有模型算力領先的美國企業,但缺了應用場景領先的大陸企業,人們在展場看着各種高大上的硬體、設備、機器,但不知其爲何用?如何用?令人感嘆,這場損人不利己的科技戰何時告終呢?(作者爲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