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機器人走上大街
(圖/新華社)
4月19日,北京舉辦了一場「人機共賽」的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比賽在亦莊舉行,彷彿提前暗示了這場「亦莊亦諧」的競技。人類史上首次公開的機器人馬拉松固然有其畫時代的歷史意義,但千奇百怪、事故頻發的機器人,包括掉頭、斷臂、跌倒、癱瘓也吸引不少目光、笑點與激賞。
比賽有萬餘人與20組造型各異的機器人蔘加,最終人類男女選手分別以1小時2分、1小時11分奪冠。機器人冠軍則是180公分、55公斤的「天工Ultra」以2小時40分的成績獲勝。
此次活動與1814年英國首臺蒸汽火車頭「布呂歇爾號」的誕生、1894年巴黎汽車比賽形成了一種跨越時空的呼應。三者分別代表了工業革命初期、汽車時代黎明期和人工智慧時代的里程碑。其時代意義不僅在於技術突破本身,更在於對社會認知、產業格局和人類文明進程的深遠影響。
「布呂歇爾號」問世時因速度慢、故障多,被嘲笑爲「鐵馬玩具」的無用發明。同樣地,1894年巴黎參賽車輛中,102組車手和車輛報名,但只有9人與車完賽。許多設計因不符合安全易用標準被淘汰,顯示了新技術在萌芽階段必經的試錯過程。
有趣的是,這次人機共馬比賽中出現了「從嘲諷到共情」的公衆態度轉變。觀衆們對狀況百出的機器人表現出寬容、心疼,對姍姍來遲抵達終點衝線的機器人齊喊加油,也相信「機器人早晚跑得比人快」。這種情感共鳴,折射出社會對新技術接受度的提升。
賽事中「人機共跑同一賽道」的設計,既是技術展示,也是社會實驗。正如巴黎的比賽通過公開競技推動汽車普及,機器人馬拉松亦成爲人們理解「具身智慧」(Embodied AI)的視窗。
對研發團隊的工程師們而言,比賽中呈現的問題提供了良好的糾錯課題。賽事推動了北京亦莊機器人產業集羣的形成,形成產業鏈整合的催化劑。這種模式與1894年比賽後汽車工業的垂直整合類似。如今中國已佔據全球一半的機器人產業鏈規模,並透過「萬臺機器人應用計劃」加速商業化,但同時也必然帶來顛覆傳統職業的勞動力市場風險。
1814年的鐵軌、1894年的公路、2025年的機器人賽道,三者共同構成了人類突破物理與智慧邊界的象徵。三個事件共同揭示了技術發展的非線性特點:早期的不完美最終演變爲畫時代的創新。
2025年的機器人馬拉松同樣充滿不完美:摔倒解體、續航不足、演算法失誤。但這些「失敗」恰是技術反覆運算的動力,「永遠不要嘲笑跑半馬的機器人」,今天的踉蹌可能成爲明日變革的起點。
北京亦莊賽事不僅是技術的試金石,更是一次對未來的預演:當機器人從實驗室「跑」進大街小巷,人類需在技術創新與社會倫理間尋找平衡,方能實現真正的人機共生。正如百年前的火車頭誕生與汽車比賽,這像是從「鐵軌」到「街道」的文明隱喻,其進程無疑終將重塑人類文明的軌跡。(作者爲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