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節氣報到!中醫師傳授3招養生法:健脾胃、去溼氣、防中暑

▲天氣漸趨炎熱,身體發出的「溼熱警訊」不能忽視。(圖/翻攝自pixabay)

氣溫飆升、小滿節氣來臨,身體容易出現溼重倦怠、皮膚癢、中暑等不適。中醫師周亞錚提醒,此時是調養體質、預防溼熱病症的關鍵期。掌握三大養生原則,讓你順利度過梅雨初夏!

隨着小滿節氣到來,天氣又悶又溼,讓人常感疲倦、食慾差。周亞錚表示,小滿正值春夏交替、萬物漸「滿」之際,體內也容易累積溼熱、引發不適。因此從中醫角度出發,小滿養生關鍵就在於健脾胃、祛溼氣、防中暑。

小滿常見三大身體警訊

1. 溼熱內困:

出現食慾不佳、腹脹、大便不順、倦怠、身體沉重等現象,反映脾胃功能失調,溼氣困在體內無法代謝。

2. 溼疹搔癢:

天氣悶熱導致溼熱蒸騰至肌膚,容易出現溼疹、蕁麻疹、香港腳等問題,紅腫、癢感難耐。

3. 中暑徵兆:

日曬過多、進出冷氣房頻繁、飲用過多冰品都可能導致陽暑或陰暑,產生頭暈、冒汗、無汗、想吐、四肢無力等不適。

養生三招:從內而外調養,順應節氣變化

1.健脾胃 ➤ 扶正祛溼根本法

脾胃強,溼氣自然去。飲食上可多吃山藥、白扁豆、薏苡仁、茯苓等健脾祛溼食材,少吃油膩、冰冷、甜食,避免脾胃受傷。

2.去溼氣 ➤ 清爽不溼黏

多雨潮溼讓溼氣困體,可食用薏仁、紅豆、冬瓜等幫助排溼,並避免奶製品、油炸及重口味食物,讓身體更輕盈。

3.防中暑 ➤ 陽暑避日曬,陰暑避冷飲

外出記得防曬遮陽,流汗後不要馬上吹冷氣。冷飲要節制,以免體內熱氣無法宣泄,造成「悶熱型」中暑。

小滿推薦食補:赤小豆薏苡仁排骨湯

材料:

薏苡仁30g、赤小豆30g、山藥200g、紅棗數顆、排骨400g

作法:

排骨燙過去腥後洗淨。

鍋中放入排骨與藥材,加水煮滾轉小火,煮至山藥與排骨軟爛,加鹽調味即可。

中醫解說:

此湯源自《醫宗金鑑》方改良,薏苡仁與赤小豆可利溼消腫,山藥與紅棗補脾益氣,排骨則平補脾胃,適合小滿養生補氣去溼。

貼心提醒:

周亞錚指出,薏苡仁偏寒,體質虛寒者、孕婦或有慢性病者應先諮詢中醫師後食用。

小滿節氣正是暑氣與溼氣逐漸上升的關鍵時刻,別忽略身體發出的「溼熱警訊」。把握這段調養黃金期,從健脾、祛溼、預防中暑三方面着手,讓你舒心迎接夏天的到來!

延伸閱讀:

.今天是夏日第二節氣—小滿,中醫師:多吃這2屬性食物,夜市常見四神湯能幫助身體除溼.立夏、小滿該做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