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節氣養生防寒祛溼調脾胃 醫生:適度春捂不可少
18日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雨水。
這個時節的福州,東風解凍,散而爲雨,體感“寒中挾溼”。福州市中醫院脾胃病科主任林振文提醒:初春雖氣溫有所回暖,但寒潮頻發,市民需警惕“倒春寒”與溼氣疊加對健康的影響,重點防寒、祛溼、調脾胃,爲一整年的健康打下基礎。
雨水食粥 健脾養胃
“雨水時節降雨增多,溼氣常夾寒而來,稍有不慎,脾胃的陽氣就會被困遏,進而影響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專家建議,加強脾胃調理,要多食健脾祛溼、溫中和胃的食材,如薏苡仁、茯苓、山藥、白扁豆、蓮子、鯽魚、猴頭菇、小米、生薑、大棗、土豆等。
《千金月令》記載:“正月宜食粥……一曰地黃粥,以補腎。二曰防風粥,用以祛四肢之風。三曰紫蘇粥……煎汁煮粥。”因此,林振文建議,雨水時節食用養生粥可顧護脾胃、平調寒熱。小米粥有“代蔘湯”的美稱,可健脾養胃。烹煮時加入山藥、大棗、蓮子、百合、南瓜等,營養加倍。脾胃虛寒人羣,可依據自身寒熱體質狀況,在煮粥時適量添加桂圓肉,以調養身體。
溼冷夾擊 注意春捂
雨水時節乍暖還寒,福州的氣溫雖然有所回升,但時不時還有冷空氣“突襲”。“此時節,人體皮膚肌理開始疏鬆,御風寒能力減弱。溫度驟降時,血壓會明顯升高,容易誘發心臟病、心梗等。兒童容易因氣溫改變而患呼吸系統疾病,誘發感冒。”林振文介紹,因此適時適度的春捂必不可少。
林振文介紹,我國自古就有“春捂”的說法。唐代著名醫家孫思邈在其專著《千金要方》中提出“春時衣着宜下厚上薄”。這就是說,初春時節上身衣物可適當減少,但下身仍要注意保暖。春捂的重點,要注意背、腹、足底的保溫,以減少感冒、風溼骨寒症的發生概率。上衣可以選擇方便穿脫的款式,人們可以根據溫度變化,隨時增減衣物。
此外,建議有高血壓疾病的中老年羣體每天監測血壓。頭暈、頭痛、肢體麻木症狀若加重,要及時就醫,不可麻痹大意。
疏肝解鬱 擁抱春光
“雨水養生重在‘順應天時’。”林振文強調,春季人體陽氣如幼苗初生,要避免熬夜、劇烈情緒波動等“耗陽”行爲,建議每晚11點前入睡,晨起梳頭百下助氣血暢通。
雨水節氣過後,人們要從“冬藏”的養生方式中解放出來,讓“窩”了一冬的身體活動起來。可以走進大自然,擁抱春光,進行適當的有氧運動。一則能促進血液循環,生髮陽氣;二則運動後適當排汗有助於祛除體內的溼氣。同時,運動也順應了春季陽氣生髮的特點,有助於增強體質、減少疾病。(福州晚報記者 陳丹 陳堅 通訊員 陳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