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養生:立秋中醫養生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三個節氣,也是秋季的起始。“立”,是開始之意;“秋”,意爲禾穀成熟。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爲陰盛的轉折。中國古代將立秋分爲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是說立秋過後,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中的熱風;接着,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並且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但立秋不等於入秋,往往立秋節氣之後,還將面臨一段酷熱天氣。故有立秋之後仍有一“伏”,“秋老虎”說法。因此立秋養生重在祛暑、養肺。
1.祛暑
清熱解暑類食品不能一下子從餐桌上撤除,一般來說,此類飲食能防暑斂汗補液,還能增進食慾。其次,寒涼飲食要減少。經過一個長夏後,人們的身體消耗都很大,特別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虛弱,因此,在選擇食物時,不宜過於寒涼。最後,飲食營養要加強,不能只爲了追求清熱解暑,而使飲食過於清淡。事實上,到了立秋可適當吃肉食,有許多食品如鴨肉、魚、豬瘦肉、海產品等,既能清暑熱,又可補益。
2.養肺
肺屬金,與秋氣相應,從季節養生角度看,金秋養肺最爲適宜。
起居上:早睡早起,順應陽氣收斂、陰氣生髮之勢;飲食上:多食銀耳、梨、藕、芝麻、菠菜、豆漿等滋陰潤燥的食物。情志上:笑宣肺,保持笑口常開、心情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