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統雄專欄》大罷免大失敗 預言的驗證與再前瞻
柯建銘一再宣稱自己首倡大罷免,卓榮泰、林右昌明目張膽介入,副總統帶着各部長在網路上公開挺罷免,還有司法側翼配合大逮捕、大羈押…。但大失敗後,突然都變成「民團」的事了。(美聯社)
本專欄2周前預告:「如果是人類自然的行爲,除了極少的特例外,大罷免不可能成功。」「大罷免在此也成爲考驗臺灣人民公民素質的一次大實驗」。7/26大罷免「25:0」證明臺灣公民素質已達標,自由思想的選民挺住了不自然的威脅利誘,實現了本專欄的預言,使科學式的分析對臺灣未來發展可能更有幫助。(請參見本專欄〈大罷免若大失敗,誰負制度濫用與憲政毀壞之責?〉)
大罷免大失敗更重要的,是向全球各地區人民作了大啓示:天下沒有完美事物,但相較於帝制與強人政治,憲政還是較適合人性發展的制度,是值得爭取的選擇。只要教育、經濟自由化,就可以提升公民素質,民主、法治、再加上本專欄長期呼籲的「財富正義」,這樣的制度較能保障人權與福祉,也讓人民能夠保護自己。
近幾年全球震盪,法西斯思想復甦,各地都興起了對民主憲政的懷疑,是否民主只是換皇帝的另一個形式。在臺灣有最多25%的人,是容易受偏激民族主義牽引的羔羊,期待有個領頭的皇帝。有最多15%的人,害怕當前政客由意圖變強人、再變成皇帝,又因普選居於少數而有無力感,甚至認爲即使換個外來的皇帝也不會更壞。
幸而還有25%有自由思想與判斷力的人,會思考到底怎麼樣選擇,可對人民與國家帶來平安與福祉。臺灣已進入憲政初步,雖然還有個「半不獨立的司法」牽制,仍能夠阻止賴準強人,自行導演「罷免式籌安」自封皇帝的野心。臺灣地區的人民可以阻止「清德宗」自我即位,其他所有地區人民的公民素質達標後也可以做到。
大罷免的結果可以預測,科學邏輯就是3點:第一、人類取用行爲的自然行爲,大罷免不可能成功。第二、選民結構中的偏執羣體、制度的漏洞,與資源的扭曲,無法排除產生誤導的影響力,而成爲大惡罷。第三、若公民素質的成長達標,會發生主動修正的力量,大罷免仍然不可能成功。
大衆有個普遍的「類誤解」,就是「藍白合」。「白」和「藍綠」的屬性差很大,他們會因所接收到的資訊而改變態度,通常接收的多元訊息愈多,認知也可能較正確,他們曾經追隨過趙少康、宋楚瑜、柯文哲…但不太容易「忠黨」。館長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個「白」例子。
藍綠都是意識型態,認定單一資訊取向,不過又有程度的差異。偏執者不僅爲了相信而聽假訊息、傳假訊息,極端者還追求、憑想像自己創造假訊息。極端綠最多約15%,極端藍最多約9%,不過,藍的平均文化素質,要比綠略好一點。
大罷免雖然大失敗,但留下了幾項深遠的創傷:
第一、如本專欄在預測大罷免將大失敗時,同時提出的問題:誰負加重人民撕裂、制度濫用與憲政毀壞之責?
第二、自賴清德以下的發言,不僅沒有歉意,也沒有檢討,反而隱含有擴大斗爭的語義。對罷免數據中的「牛頓第二定律」沒有感覺,有可能擴大臺灣的傷害。
第三、罷免制度的漏洞,幾乎改變選區制度;而罷免經費不透明,無法排除隱藏弊案,都必須解決。
這次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無差別式大罷免,理由沒有任何具體事項,全部都是概括性的「扣紅帽」,只要反對一黨獨大,就是中共同路人,而中共被詬病的,卻正是一黨獨大體制。
以「扣紅帽」爲唯一理由,把同胞變成敵人,帶來臺灣空前的撕裂與對立,讓民衆互相謾罵爭吵裂解,每個角落瀰漫着仇恨的情緒。把抗中保臺扭曲成爲必須支持民進黨,而反對獨裁的人就是親共舔共,把寶島上的一家人,扭曲成敵人。這次的傷痕比以往任何競爭造成的對立都要嚴重。
大罷免的投票率比前6次的罷免平均數,超過約10%,是「牛頓第二定律:作用力=反作用力」在人類行爲上的體現。賴清德親自擔任惡罷總司令,投入全國黨政、五院各部會總資源,還上第一線「十(四)講」。柯建銘一再宣稱自己首倡大罷免,卓榮泰、林右昌明目張膽介入,副總統帶着各部長在網路上公開挺罷免,還有司法側翼配合大逮捕、大羈押…。但大失敗後,突然都變成「民團」的事了。
反而有多位國民黨的領導人,與被罷免藍委,主動強調這場鬧劇沒有勝利者,呼籲迴歸國家內政主軸,被鬥者反而比較寬容。
賴清德的大力度,不僅造成量的、也造成質的反作用力。作者經由40餘年民調,發現2個參數,第一、選民很難改變,必須在8個月到2年以上,纔可能發生改變,但不一定改變。第二、即使改變,隔屆之間很少超過2%,由於是來回關係,所以表面數字很難超過4%。
大罷免是幾乎一選完就開始推,選民都來不及認識當選人,所以如果有罷免成功,出於選民理性抉擇可能極小,而是結構、制度與資源的扭曲誤導。
執政黨以國家總資源投入,有當前制度缺陷足以利用,再以扣紅帽子的手段導向「反共愛臺」內戰式對決,有可能產生罷免的影響力。幸而臺灣的公民素質達標,非意識型態選民能夠發現這次罷免的本質是以仇恨掩飾治理無能,反罷免才能維護民主生活方式,避免法西斯思想復辟,願意出來投票,才保住了正常的民意結構。
「53237選民結構」發現純意識型態者共40%,這些人不理會事實與合理邏輯,甚至追求虛假訊息,以求符合自己所屬「分衆團體」的相信,繼相信之後服從,服從而形成團結力與鬥爭力。其中,傾民進黨的佔25%,傾國民黨的佔15%。這個因素與下個「制度因素」聯合作用,更見威力。
當前罷免制度嚴重扭曲了原始「大選區多席次」,改變成「小選區單一席次」,這2個制度的優劣可另題討論,但卻完全改變了「選舉」與「罷免」的民意基礎,在科學上,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分母。
在「選舉」時,民進黨和國民黨選民的選票,是平均分配到各候選人人身上。但在「罷免」時,變成民進黨和國民黨單一席次式的對決,而意識型態取向選民中,民進黨以25%遠超過國民黨的15%,如果非意識型態投票者—亦即自由投票選民的25%,認爲「罷免」是「藍綠惡鬥」而不出來投票的話,民進黨在理論上將在所有選區全面大勝。
但在罷免二階段連署通過名單上,出現了非自然現象的交互作用。亦即在24位名單中,只有臺東縣的黃建賓選區,民進黨的總票數高於國民黨,其他23位的選區,都是國民黨總票數略高。亦即在自然狀況,不會發生罷免事件。
二階段連署的分母並非該選區全體,之所以通過,第一,就是意識型態者比較容易被動員,而在低標準時可以達標。第二,是主要因素,國家總資源的投入。
大家都注意到有8位立委(32%)獲得的不同意票,比當初選舉獲得的票還多,反映賴清德自辦「類不信任投票」,結果反彈的不信任,在質量上比他當選時還強了。
不過,這個數值可能低估了,因爲兩者性質不同,且等同改爲單一席次制,實質上比較接近和一位隱形的民進黨候選人競選,故每位立委應和他2024選舉時,勝選的民進黨候選人票差作比較。結果發現,有18位(17立委+1市長)共72%的勝票數,比上次選舉還多。
其中最特殊的是新竹市長高虹安,她這次贏了38069票,而上次她贏民進黨的沈慧虹爲17416票,足足多了近1.2倍。這在過去所發現的選舉模型中,屬於戒嚴後選舉中較少見的一種,即綁着人民對司法不公平的不滿轉移。不是說高虹安沒有犯錯,而是反映罪刑不符比例,有政治操作司法追殺的現象。
政府總資源除了錢外,還有權力。如以最高本刑不到2~5年的罪名,且在證據不明的前提下,已逮捕收押了20餘人,就可知公開資訊,羈押行動缺乏具體事證支持,且以中輕罪名進行大規模收押,不僅違背民主憲政準則,更可能構成國家暴力的濫用。
賴清德把責任全部推給民團,對各種反作用力視而不見,有可能埋下未來更大的危機。
選舉要花大錢,罷免因爲還要加上二階段連署,要花更巨大的錢!
黨官媒與側翼名嘴,在大失敗後,全部推給「民團發動」,所謂「民團」如果有這種資源,有這種動員能力,爲何在選舉時一席也沒得到?以一般人民團體名義進行募款,以過去實務可知,其實並不容易。所以經費到底是多少?由哪來?
資源來源的不透明與動員能力的落差。不只是財務問題,更牽涉到民主正當性與制度設計的公平性。
目前罷免活動:不需開立政治獻金專戶,不需申報財務收支,不受監察院審覈。這導致罷免成爲「高經費、低透明」的政治工具。雖然內政部已提出修法草案,擬將罷免活動納入政治獻金規範,但尚未正式施行。
由於賴清德、卓榮泰毫不避諱的領導投入,是否無法排除政府經費的彎曲投入,如以獎勵補助名義引導(坊間稱爲收買)藝文人士等,是否有違法之虞?
當前網路上已經可以看到,指名疑爲藝文補助被用於政治動員的案例。如果屬實,可能違反《預算法》與《政治獻金法》,將構成行政資源濫用與公器私用。
若行政資源被用於罷免動員,可能違反《行政中立法》,補助款分配依政黨需求而非法定程序,可能違反《財政收支劃分法》與《預算法》。若有公務預算被挪用至政治宣傳,可能構成圖利或貪瀆罪嫌。
雖然尚無明確證據政府經費被「彎曲投入」罷免活動,但從所需經費與行政言論來看,確實存在制度風險與違法疑慮。這個部分不能隨着大罷免大失敗而風過水無痕,立法院必須適當監督,這纔是憲政中「權力分立」的功能,也纔是「25:0」,大多數人民在反大罷免後,希望立法院能夠達成的目標。
(作者爲臺灣民調創始人、臺美法扶義工)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