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大罷免大失敗」不意外 前國策顧問憂心:民進黨成一言堂

▲總統府前國策顧問方升茂。(圖/翻攝自Facebook/方升茂)

實習記者石嘉豪/臺北報導

前總統府國策顧問、前民進黨副秘書長方升茂今(23日)在臉書發文表示,大罷免結果大失敗,一點也不讓人感到意外,但他指出,「大罷免」的決策令他匪夷所思,民主與法治是民進黨最堅持的理念,而大罷免等同向社會宣佈要消滅反對黨,但爲何全黨無人提醒黨中央如此作爲與民進黨的理念違背?如此鴉雀無聲的決策過程在過去是絕不可能,今天的民進黨是怎麼了?

方升茂表示,民進黨發動大罷免的結果大失敗一點也不讓人感到意外,但令人不解的是從頭至尾沒有反對的聲音,「一言堂」從來都只是國民黨的專利標籤,與他一起生活近40年的民進黨,瞬間讓他感到非常陌生 。

方升茂指出,自己曾於1995年擔任臺中縣議員期間參選縣黨部主委,當時仍是代表制的舊制,競爭過程之激烈比起農會選舉毫不遜色,但這還只是小事一件,畢竟選舉時間很短,真正累的是擔任兩屆主委的四年期間,每週一次的執委會都得面對吵吵鬧鬧的場面。

方升茂進一步指出,在執委會中,即使是稀鬆平常的事也會在會議中頻頻遭質疑,執委會議從第一次的任用執行長人事案,到四年任期結束前最終一次的黨員紀律案,整整吵了四年,唯一沒吵的一次是該次會只有一個案,也就是討論聯誼活動的地點。

方升茂透露,在有關黨員紀律、提名的辦法及各議員選區的額數、動員及時事議題反應以及輔選的相關議案等部分,有不同意見乃是常態,但對於諸如主委的人事任用權的杯葛,反對任用當時東海畢業的青年軍陳宗彥(前內政部次長)擔任執行長的理由,是彼此的關係太親近。

方升茂直言,當下覺得這個理由就是來亂的,但這是民進黨創黨以來的文化,黨內有不同派系的競爭關係,也有創黨元老們很難妥協的性格,不過,比起同時間隔壁苗栗縣黨部的執委會吵架吵到掀桌,他們這邊已經算溫和。

方升茂說,2000年之前的民進黨,無論在中央或是地方給人的印象都是吵吵鬧鬧,與永遠都是一言堂的國民黨形成強烈的對比,也就是這樣的活潑多元民主的文化吸引了許多大學剛畢業的青年軍加入。

「僅就我所屬的臺中縣黨部除了陳宗彥之外,也有前任的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以及目前擔任高鐵董事長、之前擔任文化部長的史哲等等,但在當時我們鮮少看到年輕人有意願加入國民黨」。

方升茂表示,臺中縣黨部在他任內的議員席次從3席成長爲8席,之後成長到12席,廖永來也當選首任的民進黨籍縣長,選戰成績顯示出民進黨的支持度持續成長,這讓人有充分的自信來看待黨內吵吵鬧鬧的文化。

之所以能有自信看待吵吵鬧鬧的文化,方升茂強調,因爲大家對外一定是一個團結的黨,反觀「一言堂」的國民黨的團結,其實僅止於嘴巴喊喊,當時的廖永來能夠當選縣長,就是因爲國民黨已經實質的分裂。

方升茂直指,即使在2004年,陳水扁連任時的臺中縣黨部對於選戰組織也是吵到水火不相容,最終只好成立兩個競選組織,「競選總部」與「輔選總部」,廖縣長與利錦祥負責「輔選總部」,他擔任總指揮,當時立委連任成功的林豐喜負責「競選總部」,親和力極佳的林豐喜陣營穩住中下階層和農民選票,彼此分進合擊最終在臺中縣得票過半,創歷史紀錄 。

方升茂認爲,民進黨從1986年創黨以來,近20年的歷程證明,黨內充分民主的議事文化使得民進黨的決策更加謹慎而務實,黨的團結毋庸置疑,且民進黨打選戰向來「訴求明確」並尋求最有魅力的「候選人」以及參選的「正當性」,這三者缺一不可。

方升茂說,再好的理念與訴求也都需要透過有魅力的候選人才能讓選民有所體認,候選人的「魅力」並非只是外表,其背景可以成爲民衆喜好或感動的故事,而參選的正當性更是首要,民進黨在原住民與客家人集中的選區往往得票偏低,就是因爲民進黨的大福佬沙文主義造成的排他性對客家人與原住民而言,參選的正當性明顯不足 。

然而面對大罷免大失敗的結果,方升茂直言,「大罷免」的決策令他匪夷所思,首先,罷免沒有候選人,民進黨沒有這種經驗,沒有候選人要如何催票?照理說一定會有許多資深幹部反對,但爲何是全黨鴉雀無聲?

方升茂接着指出,其次是,大罷免訴求是什麼?31席被罷免立委選區的環境與各個立委的作爲各不相同,爲何31個罷免選區的民進黨幹部都沒人質疑黨中央,向選民催票的訴求各別是什麼?

最後,方升茂不解的部分是,民進黨建立臺灣的民主體制,民主與法治是民進黨最堅持的理念,而民主政治的必要條件是選民的投票權與政黨政治,大罷免等同向社會宣佈要消滅反對黨,爲何全黨無人提醒黨中央如此作爲與民進黨的理念違背?如此鴉雀無聲的決策過程在過去是絕不可能,今天的民進黨是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