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封大罷免 民意痛擊民進黨
(圖/本報系資料照)
823第二輪大罷免投票以全數未通過的「零封」結果,再度體現臺灣民衆的明確選擇。這不僅是通過投票表達立場,更是選民對民進黨操弄政治、撕裂社會的沉痛反擊。投票結果彰顯臺灣社會主流民意明確而堅定,那就是拒絕民進黨及其側翼通過操弄選舉規則改變政治秩序的現狀。
一是大罷免的目的是爲了政治權鬥,本質上缺乏正當性。當前主流民意十分清晰,那就是「維持現狀」。這個「現狀」不僅僅指兩岸關係,更深層地反映了選民對社會秩序、政治制度穩定運作的期待。
民進黨及其側翼的論述完全無法說服大多數民衆,反而顯得急功近利。原因在於,罷免制度原是民主防線,如今卻被民進黨當作政治獵巫工具,嚴重擾亂政治常軌,製造社會對立與恐慌,自然引發民衆高度反感。
二是亂貼標籤操弄「抗中保臺」,越來越令民衆反感。民進黨操作罷免案的第二個致命錯誤,就是無限上綱。爲了「抹紅」被罷免者,民進黨不惜貼上「中共同路人」、「紅色代言人」的標籤,繼續操弄「抗中保臺」的老調,以意識形態動員選民。然而,民進黨過度操弄「抗中保臺」已經引發了民衆尤其是Z時代的強烈疲乏和不滿。
多數民衆深知兩岸情勢錯綜複雜,真正能「保臺」的不是狂言,而是理性交流與務實治理。特別是在關稅增高、經濟迷茫、社會不滿情緒堆疊的背景下,民進黨繼續以「抗中保臺」來掩飾其無能施政,只會激起更大反彈。民進黨以爲只要持續操作仇恨、擴大社會撕裂,就能爲自身凝聚支持。然而現實是,民衆已然厭倦「鬥來鬥去」的政治操弄。
三是726首輪投票大潰敗後,民進黨不僅不省思,反而變本加厲,是導致第二輪「全軍覆沒」的最後一根稻草。
民進黨錯估形勢,一再輕視民意的後果,就是選票上的慘敗與信任上的崩塌。民進黨本應在首輪潰敗後,調整策略,迴歸政策討論與民生治理。然而綠營高層不僅未調整戰略,反而繼續放大對立,走向政治極端,甚至有意通過「罷免再罷免」來掩蓋施政乏力與內部危機。投票結果及民意顯示,罷免案已經不是孤立事件,而成了民進黨沉溺權力、脫離民心的明證。如今,接連兩輪「零封」,已不僅是民進黨的失敗,更是民衆對其路線徹底否定的歷史判決。民進黨若再不覺醒,還要繼續用政治手段粉飾太平,未來恐將面臨更嚴厲的政治懲罰,甚至從權力巔峰跌落谷底。迴歸正軌,傾聽民意,纔是臺灣真正需要的政治方向。(作者爲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