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專欄》從預謀到實施:民進黨「大罷免」的全紀錄

2024年4月7日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在「言論自由日」的演說中拋出一句語帶玄機的話:「要改造社會、洗滌人心,自由是要付出代價的。」這句話引起輿論側目,這正是「大罷免」思維的濫觴。(圖/本報系資料照)

民進黨發動的「大罷免」是針對國民黨立委的失職,還是蓄謀已久的政治清算?是打着維護臺灣民主,捍衛公民權利的旗號,還是一個早有預謀的奪權行動?回答這個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依時間序列,還原這場政治操弄的真相。

2024年4月7日:言論自由日的預告

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在「言論自由日」的演說中拋出一句語帶玄機的話:「要改造社會、洗滌人心,自由是要付出代價的。」這句話引起輿論側目,有網友質疑:「難道是在預告一場新時代的臺版文革?」從今天回望,這正是「大罷免」思維的濫觴,一場以意識形態與權力鬥爭爲目的的社會重構行動。

2024年5月20日:選後的雙面說詞

在總統就職典禮上,賴清德語帶溫和地說:「多數要尊重少數,少數要服從多數。」乍聽之下彷彿一派民主風範,但隨後的行動卻完全背道而馳。民進黨拒絕尊重國會民意結構,反而另闢蹊徑,準備透過「大罷免機制」逆轉國會少數的不利局面。

2025年1月26日:柯建銘揭露真相

根據2025年1月26日民視新聞,民進黨立法院總召柯建銘親口自爆,早在2024年1月15日(也就是賴清德當選後的第二天),他與賴清德及行政院長卓榮泰三人就已經充分溝通,告知要在一年內發動「大罷免」。因此,賴清德早已知曉此事,也沒有拒絕。當天柯建銘還自爆,暗示賴清德接下來也會出面號召,「最大咖出場一定放在壓軸」。

從這裡可以看出,日後所謂「公民自發」、「罷團自然形成」的說詞,純屬掩人耳目。真正的起點,不是任何立法院事件、也不是藍營拜會中共或預算之爭,而是從總統選舉剛結束、權力尚未交接之際就已悄然啓動的奪權計劃。

2025年5月10日與5月20日:混淆視聽的辯解

到了5月,賴清德對「大罷免」的支持態度越來公開了,開始爲「大罷免」塗脂抹粉。5月10日賴清德在《財訊》專訪中聲稱,國民黨主導的罷免是「惡罷」,而民進黨支持者發起的行動則是「善罷」。他將這場由高層策動的政治清洗行動包裝成「人民自發」,顯然是混淆視聽、轉移焦點。5月20日的就職週年講話中,他再次提到「民主不靠仇恨動員,而靠公民參與凝聚」,同時強調要追求「更大的民主」。事後賴多次表示,「大罷免」就是「更大的民主」,依靠的就是「仇恨動員」,其目的就是要否決依選舉而產生的立委。可以看出,賴清德所追求的,並非深化民主,而是濫用制度漏洞來否定民主結果,強化「以賴爲尊」的民主。

2025年6月24日以降:洗滌人心的具體化

在「團結國家十講」的第二講中,賴清德公開表示要透過罷免「去除雜質」,這與一年前他所說的「洗滌人心」可謂首尾呼應。他不再掩飾意圖,而是堂而皇之地將政治異己標籤爲「雜質」,試圖透過大罷免來清除反對聲音。

在第三講中,他進一步表示:「不是表決多數贏就可以了。」這句話徹底否定了代議民主的基礎邏輯。他追求的,不是程序正義或多數原則,而是以少數罷免門檻作爲突破口,用相對低的票數推翻多數民意,以「小搏大」,逆轉國會結構,架空民意制衡。

反證澄清:罷免與爭議事件無關

有人試圖將「大罷免」正當化,將其歸因於藍營的兩岸接觸或國會改革。然而,真相不容扭曲。看看時序,國民黨立委傅崐萁等人赴中會晤王滬寧是在2024年4月27日,早於此時,大罷免計劃早已定調。國會刪減預算是2025年1月18日,亦發生在既定的大罷免規劃之後。

可見,「王滬寧」、「預算案」皆非原因,而只是政治鬥爭的方便藉口。真正的目的只有一個:逆轉朝小野大的現實,打造權力的絕對神殿。

結語:看清真相,捍衛民主

從2024年初的選後密議,到2025年的公開論述,整場「大罷免」的進程有跡可循、有據可查。它不是真正的民意展現,而是權力集團有計劃、有組織的奪權行動。民主制度設計罷免權,是爲了對抗不適任者,而不是成爲政黨操弄的工具。當一個政黨將人民賦予的制度武器化,用於政治鬥爭,那麼民主的基石已岌岌可危。

我們不應再被口號與話術迷惑,而要以理性與時間脈絡來拆解真相。真正的公民參與,不是盲從罷免連署,而是看穿操弄、堅守制度。唯有如此,臺灣的民主,纔不會淪爲一場話語與權謀的假面劇。

7月26日的投票,是揭發賴清德謊言虛假、阻止民進黨清算鬥爭、避免臺灣民主獨裁、珍惜臺灣民主的一次投票。「不同意罷免」是必要的選擇!

(作者爲孫文學校總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