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TAIWAN邁入尾聲!「移動故事屋」跨海登陸大阪關西世博
風靡臺灣各地的「移動故事屋」,已在大阪市中央公會堂戶外療愈系a-We的身旁,搭起一座巨大帳篷,在傍晚魔幻天色下更顯得吸睛。(圖/文化部)
邁入第3個週末的「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19天的活動即將進入尾聲,而位於大阪市中央公會堂戶外直徑10公尺的「移動故事屋」從搭建鋼架、覆上帳篷外衣,也逐步成形。文化部表示,活動自始將兒童視爲重要主角,以臺灣故事與文化科技,呼應世博主題「創造閃耀着生命光輝的未來社會」,傳遞「孩子就是未來」的理念。
「We TAIWAN」活動以臺灣故事及文化科技迴應世博主題「創造閃耀着生命光輝的未來社會」,向世界宣告「孩子就是未來」。(圖/文化部)
繼上星期童書之森「臺灣繪本、佮意啦」帶來《虎姑婆》演出後,今(15)日的《室內樂feat.讀繪本演出》爲近百位親子觀衆送上清新溫暖的時刻。節目取材自臺灣繪本作家林小杯作品《喀噠喀噠喀噠》,以小女孩視角描寫阿媽用裁縫機縫製衣物的情景。由巴雀藝術絃樂三重奏演奏王之筠編曲,朗讀聲音與樂音交錯,融入臺日童謠,提琴音色巧妙模擬裁縫機聲響,讓大小觀衆沉浸其中。
「移動故事屋」帶來與金馬獎得主、動畫導演王登鈺合作,探討海洋環保議題的創團經典之作《機器人流浪記》,讓日本大小朋友欣賞臺灣原創劇目。(圖/文化部)
朗讀者特別邀請旅居日本的兩位臺灣媽媽鄭心怡與溝越茜參與。她們透過線上會議與策展人吳季娟討論排練,錄製語音後交由樂團編曲,直到演出前一天才首次現場合體。旅居日本17年的鄭心怡表示,常在孩子小時候朗讀繪本並聽音樂,很珍惜親子共讀時光,此次能結合音樂與故事,感到十分開心。
現場觀衆中,一對大阪母女因喜愛臺語及世博展現的多元文化,特地前來觀賞。母親認爲首次看到故事搭配絃樂演出十分新鮮,更容易進入情節;女兒則喜歡從聲音中聽見裁縫機的「喀噠」聲。童書之森館長伊藤真由美也指出,繪本中不少臺語與日語發音相似,便於小朋友理解。
周間會場另一側,「移動故事屋」的巨大帳篷吸引目光。這座在臺灣風靡的巡迴式故事屋首次跨海來日,將自明起連演5天、43場次。總監張嘉路表示,靈感源自馬戲團,打破室內限制,像嘉年華般巡迴各地,把有趣表演帶給孩子。帳篷內設有180度環形投影、體感聲光與說書人互動,營造沉浸式體驗。
本次帶來3部臺灣原創劇目,包括與金馬獎導演王登鈺合作、探討海洋環保的《機器人流浪記》,介紹臺灣歷史與廟宇文化的《乾爹乾媽是神明》,以及鼓勵孩子探索自我的《龍王求職記》。3部作品皆分「演員場」與「動畫場」,可互動也可專注欣賞動畫。爲讓日本觀衆更有共鳴,特邀會說日語的臺灣演員參演,期望讓孩子在冒險故事中自然認識臺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