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有發行臺幣穩定幣必要性? 彭金隆指兩因素而存在空間
立法院財委會13日關注虛擬資產與穩定幣議題,立委吳秉叡詢問,臺灣是否有發行「臺幣穩定幣」的必要性?金管會主委彭金隆回應指出,若以國際貨幣清算角度觀察,新臺幣並非全球通用的主流貨幣,但若以現實世界資產(RWA)代幣化未來越來越普及,還有支付應用等,則發行本國貨幣穩定幣「仍有存在空間」。
針對穩定幣發行,彭金隆指出,目前國際穩定幣仍以美元或其他強勢貨幣爲主。不過,隨着RWA代幣化和穩定幣支付等領域出現更廣泛的應用,發行本國貨幣爲基礎的穩定幣仍有存在空間。
至於穩定幣的發行對象,彭金隆說,專法草案並未限制只能由金融機構發行,未來將採「不冒進,但也不落後」的原則,初期會以受高度監理的金融機構爲主,但未來不排除其他合格業者參與。
吳秉叡進一步關切,若穩定幣流通是否可能削弱銀行角色,甚至增加詐騙風險?彭金隆表示,這是一體兩面的議題。若銀行固守傳統業務模式,確實可能在虛擬金融新時代中被邊緣化;但若穩定幣與虛擬資產納入監理體系,反而能擴大管控範圍、提升防詐成效。目前金管會已要求虛擬資產服務業者(VASP)全面禁止現金交易,所有交易須透過法幣帳戶進行,使得KYC程序更加明確。
對於虛擬資產專法進度,他補充指出,草案已於6月27日送交行政院,目前正進行跨部會意見整合,待彙整後將統一送交立法院審議。
此外,針對RWA代幣化議題,立委葛如鈞關心金管會推動的「RWA代幣化小組」的期末成果是否符合預期。彭金隆指出,目前債券代幣化是相對可行的方向,後續也會觀察虛擬資產與RWA如何結合,「穩定幣與RWA之間也有密切關聯」。
針對美國納斯達克已申請啓動代幣化交易,臺灣是否跟進股票與債券代幣化開放?彭金隆表示,虛擬資產專法草案中已保留實驗條例的適用空間,未來可視國際經驗與監理髮展彈性調整,國際上有很多RWA相關嘗試,全球都在思考應用面,金管會會仔細觀察各國如何運用再來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