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美關稅可望降至15%不疊加 臺經院張建一:可能要付出一些代價

臺經院院長張建一。圖/臺經院提供

臺美關稅談判持續進行,臺經院院長張建一指出,美方先前宣佈的20%對等關稅屬「暫時性」,未來有機會降至15%且不再疊加。他透露,臺灣在談判中可能採取「採購換減稅」策略,包括中油赴美阿拉斯加州採購天然氣、甚至一同開採合作,以此換取美方關稅讓步;至於臺積電赴美投資是否也要再擴大,他強調,政府不會代民間企業做投資承諾,會尊重市場決策。

張建一表示,依照目前談判氛圍,美方若同意將關稅降至15%、並取消疊加稅率,臺灣仍需在特定領域展現合作誠意。例如中油作爲公營事業,政府可以直接承諾採購或合作開發;但像臺積電赴美投資屬企業自主,政府不可能替企業宣佈投資計劃。他指出,臺積電已宣佈在美國投資逾1,600億美元,未來若市場需求強勁,自會擴大布局。

張建一說,美國正推動再工業化,臺灣發展科學園區、工業區的經驗,是美國可以借鏡的模式,像是傳統制造業可羣聚赴美,以「園區模式」進駐美國中西部「鐵鏽帶」地區,臺灣政府則可透過融資擔保機制,在背後協助企業赴美投資。雖然美國行政及勞動成本高,但若主要市場在美國,當地生產反而有助降低運輸與關稅成本,以內銷取代出口,可彌補生產成本差距,因此他對臺美經貿前景「審慎樂觀」。

由於目前美國最高法院,正審理美果總統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外界臆測判決結果可能對關稅政策產生影響。張建一認爲,即使川普敗訴,美方仍可能出現非關稅壁壘措施,例如徵收「美國友好門票」,這是川普式的操作邏輯,地緣政治變動可能很快,不確定性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