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對臺關稅20%+N!中經院長警告:想免疊加得付「天價代價」
中經院院長連賢明。(資料照/鄧博仁攝)
美國日前宣佈對臺灣課徵20%「對等關稅」,但賴政府至日前深夜才「畫重點」說是在原有最惠國待遇(MFN)關稅再加上20%的疊加計算方式,遭外界狂轟黑箱。對此,中華經濟研究院長連賢明10日直言,若臺灣真要爭取到免疊加,勢必得付出數千億美元的投資或採購作爲交換條件。
連賢明10日在臉書上表示,不疊加關稅是「例外」,全球僅歐盟與日本在談判中成功爭取到此條款,韓國即便對美投資高達3500億美元,仍沒換到不疊加的待遇。若臺灣真要爭取到免疊加,勢必得付出數千億美元的投資或採購作爲交換條件,必須先思考社會能否承受。
根據美國7月31日行政命令,各國對等關稅以MFN稅率加上附件所列的額外稅率計算,未列名國家則加徵10%。依此原則,臺灣屬於暫時性20%對等關稅國,其他例子包括瑞士疊加39%、印度25%、越南20%、泰國與印尼19%、韓國15%等。
連賢明指出,外界批評談判團隊能力不佳,但實際上,不論藍綠執政,貿易談判人員與幕僚幾乎都是同一批專業人馬,並無黨派之分,情況就像棒球國家隊,不管誰當教練,球員名單差異不大。
針對談判透明度爭議,他坦言自己支持國內多參與,但川普刻意讓談判更不透明,過程往往以年爲單位,包括先確定開放項目、進行產業衝擊分析與公聽會溝通、規劃補貼與轉型方案,再簽署草約與正式協議。整個過程反覆審查,絕不會出現簽約後雙方各說各話的情況。
他並提醒,疊加關稅對臺灣傳統產業衝擊最大,這些產業近年已在匯率、稅率上承受壓力,當然盼政府談到更有利條件;而談判中能否納入不疊加條款,將是努力方向,但必須認清美方「低稅率換大投資」的現實規則。
連賢明說,「韓國花3500億美元投資美國都換不到不疊加,臺灣若真想要這條款,能不能接受幾千億美元的代價?」這纔是國內必須面對的核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