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又一名北大校友要IPO了
一路融到E輪後,從蘇州起步的丹諾醫藥來到港交所門前。
在北大校友馬振坤的帶領下,這家生物科技公司擁有能治療幽門螺桿菌、人工關節感染、肝性腦病等疾病的在研藥物管線,以及全球首個且目前唯一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新分子實體候選藥物。
目前,他們即將提交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新藥上市申請,並已與遠大生命科學集團達成該產品的商業合作。這也意味着,自1982年發現幽門螺桿菌以來,終於有一款治療該細菌感染的新分子實體藥物要上市了。
丹諾醫藥能夠取得這番亮眼的成績,離不開衆多投資者的大力支持。通和毓承、藥明康德、元禾控股、元禾原點、北極光創投、高特佳投資、中山創投、燕創資本、Relativity健康基金、AMR Action Fund、2M家族基金、Chao家族基金等,都是他們的股東。
北大校友帶隊,蘇州誕生一家明星公司
在創立丹諾醫藥前,馬振坤已在生物醫藥領域深耕多年。
本碩從北京大學畢業後,他於1991年拿到美國康涅狄格大學化學博士學位。不管是在波士頓學院做博士後,亦或是在雅培做副研究員,甚至是在Cumbre做醫學化學總監及在TB Alliance做首席科學官,他一直從事新藥研發工作。
其中,2001年參與建立Cumbre的經歷,爲馬振坤走上創業之路埋下伏筆。在這家美國生物技術公司,他不僅參與了技術平臺的搭建,同時還帶領團隊開發了一系列新藥候選物。雖然Cumbre因金融危機而停止運營,但專利和資產卻被很好地保護起來。
一轉眼便來到2012年,深知抗菌新藥擁有巨大價值的他,開始考慮能否將Cumbre的研發成果重新利用起來。那個時候,抗菌新藥仍有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同時也在中國擁有龐大的臨牀需求。在拿到Cumbre的專利後,丹諾醫藥於2013年在蘇州工業園區落地。
“做抗菌素的研發,需求和能力的結合點在中國。”馬振坤曾直言,當時中國的研發能力正在提升,不僅有很多的資金,而且政策也支持新藥研發。在丹諾醫藥看來,蘇州的營商環境,以及產業生態、自然環境、交通便利等都適合自身發展。
生物醫藥產業是蘇州市的“一號產業”,而作爲蘇州生物醫藥產業核心區的蘇州工業園區,早在2006年便重點佈局了生物醫藥及大健康產業。馬振坤認爲,蘇州在中國生物醫藥領域的地位,有點像半導體行業在硅谷的地位,“可能是中國生物醫藥領域最集中的一個地方了”。
從中國市場需求等方面出發,丹諾醫藥希望爲細菌感染和細菌代謝相關疾病領域的患者開發最佳的治療方案,並將發力的重心放在治療幽門螺桿菌的新藥研發上。在馬振坤看來,真正有意義的新藥是改變療法,能把過去無法治療或需要手術干預的病用藥物治好。
雖然在新藥研發上擁有豐富的經驗,同時也獲得了Cumbre提供的專利,甚至還有蘇州在政策和產業方面的支持,但他們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
丹諾醫藥告訴我,他們在2017年的時候,由於一項胃腸道局部給藥治療幽門螺桿菌的探索性臨牀試驗失敗,導致投資款無法到位,公司陷入資金短缺的困境。
幸運的是,這家公司在總結教訓後,迅速開發了現在的多靶點偶聯分子“利福特尼唑”,並驗證了產品的臨牀有效性,最終在投資人的支持下渡過難關。
當時間來到2024年,用於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利福特尼唑”成功完成III期臨牀試驗,並達到研究預設的主要終點指標。這也意味着,自1982年發現幽門螺桿菌以來,“利福特尼唑”是全球首個且目前唯一治療該細菌感染的新分子實體候選藥物。
在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後,丹諾醫藥不僅成長爲蘇州的明星公司,同時還來到了港交所門前。
擁有全球首個幽門螺桿菌新藥
時至今日,丹諾醫藥擁有7個在研藥物管線,能夠用於治療幽門螺桿菌、人工關節感染、肝性腦病等。
除了治療幽門螺桿菌的“利福特尼唑”,他們還擁有潛在首創三靶點治療植入體相關細菌感染的候選藥物“利福喹酮”,以及全球首個用於治療腸道菌羣代謝相關疾病的多靶點候選藥物“TNP-2092”等三項核心產品。
在丹諾醫藥看來,Fisrt-in-class和best-in-class固然重要,但必須考慮到他們的應用場景,與診斷以及其它非藥物治療的匹配度和患者的獲益,“由於抗生素耐藥問題嚴重,藥敏指導下的個體化治療是最佳的解決方案。我們提供的治療幽門螺桿菌的解決方案克服了耐藥問題,可以和目前的診斷無縫連接。”
因爲還沒有產品正式上市,所以這家公司目前還沒能通過售賣產品獲得收入。再加上多年的研發投入等因素影響,丹諾醫藥目前仍處於虧損狀態。
翻看招股書,能發現他們的淨虧損從2023年的1.92億元下滑至2024年的1.46億元,並在2025年第一季度達到0.38億元。從2023年開始,丹諾醫藥27個月累計在研發上投入超1.9億元。目前,這家公司擁有44項已授權專利和35項專利申請。
隨着產品研發獲得實質性突破,丹諾醫藥除了準備在2025年8月底前提交“利福特尼唑”的新藥上市申請,同時還已經與遠大生命科學集團達成該產品的獨家商業合作協議。
根據協議,遠大生命科學集團擁有在授權區域及授權範圍內開展“利福特尼唑”營銷、推廣及分銷等所有商業化活動的獨家權利,並將向丹諾醫藥支付包括首付款等在內的合計付款金額最高不超過7.75億元。
按照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說法,全球抗菌藥物的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24年的455億美元增長至2029年的603億美元。其中,全球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藥物的市場規模,將從2024年的69億美元增長到2029年的100億美元。
由於擁有全球首個且目前唯一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新分子實體候選藥物,那麼也意味着丹諾醫藥已在該領域具備了先發優勢。
一路融到E輪,估值超20億元
丹諾醫藥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離不開衆多投資者的支持。在十餘年的發展過程中,這家公司一路融到了E輪。
早在公司成立之前,馬振坤便找到大學同學且創辦了通和資本的陳連勇尋求幫助。經過一番長時間的談判,在生物醫藥和投資領域頗有經驗的陳連勇的幫助下,丹諾醫藥才順利從2M家族基金手中拿到Cumbre的專利。
此後,陳連勇不僅用通和資本投資了丹諾醫藥,還幫對方拿到了通和資本LP藥明康德和Chao家族基金的錢。隨着公司在蘇州工業園區紮根,蘇州工業園區國資控股、江蘇省屬國資參股的國有投資企業元禾控股也成爲他們的股東。
到了2016年,在北極光創投、通和資本、藥明康德、元禾控股、元禾原點、Relativity健康基金等支持下,他們完成C輪融資。當丹諾醫藥的臨牀試驗失敗時,北極光創投牽頭以可轉債的方式爲他們注入了寶貴的現金流,使這家公司得以開發後來的“利福特尼唑”。
四年後,他們才完成新一輪融資,投資方包括由通和資本與毓承資本合併而來的通和毓承、元禾控股、元禾原點、北極光創投、藥明康德、Relativity健康基金、農銀國際、乾融控股、盛鼎資本等。
不過隨着產品研發取得好的進展,丹諾醫藥從2021年12月開始,在一年內連續完成兩輪融資,並從元禾控股、高特佳投資、貝森資本、星河控股、中諾創投、國聯投資、燕創資本、博潤投資、融溢資本、京國創創輝投資等手中拿到超過2.1億元。
當時間來到2024年,雖然創新藥的融資環境並不好,但這家公司最終還是順利完成E輪融資,獲得了AMR Action Fund、中山創投、西灣創投、香商投資、農銀國際等支持。隨着這輪超3億元融資敲定,丹諾醫藥的估值也超過20億元。
根據協議,丹諾醫藥將在中山生命科學園投資建設藥品生產研發基地,並將多款創新藥移至中山進行孵化上市。按照馬振坤的說法,粵港澳大灣區是生物醫藥創新發展非常好的區域,中山臨近香港、深圳,中山生命科學園等平臺初具規模,有生物醫藥發展的良好生態,丹諾醫藥希望在長三角、珠三角佈局“雙中心”。
十年前,馬振坤認爲通過資本運作建立公司,實質上是提供了一個平臺、一個手段來實現某一個目標,“對我來講,這個目標就是把一些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新藥,通過自己的努力推到市場上。這樣有很多病人可以受益,可以挽救很多人的生命,這纔是最重要、也是最終的動力。”
隨着“利福特尼唑”有望成爲全球首個獲批上市的針對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新分子實體藥物,63歲的馬振坤也快要實現當初堅持多年的目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