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0億,惠州首富又要IPO了
寧德時代登陸港交所之後,他的“小老弟”億緯鋰能也踏上了赴港的征程。
近日,億緯鋰能遞交了招股說明書,擬於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中信證券擔任獨家保薦人。若成功,這將是公司繼2009年登陸創業板後的第二次上市。
億緯鋰能的故事始於2001年,從消費電池起家,逐步切入動力電池、儲能賽道。2019年-2021年間,乘着新能源的東風,公司業績實現跨越式增長,最高市值一度達到2900億元,不過隨着市場環境變化,億緯鋰能的市值已回落至950億元左右。在2024年的“胡潤百富榜”中,創始人劉金成家族以330億元身價位列135位,雖較2021年峰值695億元有所縮水,但仍穩居惠州首富之位。
與業內普遍押注單一技術路線和產品不同,億緯鋰能更追求產業鏈的整合,動力電池賽道的佈局深度僅次於寧德時代。這一成績背後,密集的產業投資起到了關鍵推動作用。更有意思的是,資本佈局也爲億緯鋰能帶來了直觀的財務回報——有項目已實現超80倍的賬面收益。
60後博士賣電池,市值950億
億緯鋰能成立於2001年,比寧德時代早了10年,是電池江湖裡名副其實的“骨灰級玩家”,其創始人劉金成更是行業資深老兵。
1964年出生的劉金成,先後在電子科技大學、武漢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獲得化學學士、電化學碩士、材料物理與化學博士學位。1999年,35歲的他南下惠州加入德賽電池,憑藉紮實的技術功底,劉金成僅用一年就做到了公司副總。
2001年,他辭職創辦了惠州晉達電子,也就是億緯鋰能的前身。當時國內移動通訊開始興起,“小靈通”的風口來得又快又猛,劉金成順勢賣出2000多萬塊手機電池,成功賺到了第一桶金。
不過,深知小靈通電池發展的侷限性,劉金成開始將更多的精力投向了鋰電池的研發上。也就是這時候,他發現國內的電錶市場使用的全都是進口鋰電池,國產替代需求旺盛,經過三年努力,億緯鋰能鋰亞電池終於實現量產。巔峰時期,全國4億個智能電錶,其中有3.2億個的電池出自億緯鋰能。
2009年,億緯鋰能已經成爲中國最大、世界第五的鋰亞電池企業。同年,創業板開板,億緯鋰能成爲首批28家上市公司之一。上市後的日子也沒閒着,憑藉對行業的精準預判,公司的電池業務又先後抓住了電子煙、共享單車、ETC、豆式耳機等多個風口。
真正的轉折發生在2014年。當時50歲的劉金成試駕了一輛特斯拉,一腳電門下去,他決定“二次創業”,把目光投向動力電池。不過當時寧德時代、中航鋰電等已經在業內嶄露頭角,爲彌補時間差,劉金成選擇“技術全路線覆蓋”策略:三元鋰電池、磷酸鐵鋰電池、軟包電池、方形鋁殼電池、大圓柱電池一個不落。對此,他給出的解釋是,不會在產業未成熟的時候去賭技術路線。
2021年,儲能市場剛冒出放量信號,劉金成又提前動手,宣佈“儲能+動力”雙輪驅動。當年儲能出貨量2.5 GWh,全球第六;兩年後的2023年,25 GWh,全球第二;2024年直接拉到50.45 GWh,僅次於寧德時代。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幾年,乘着新能源的東風,億緯鋰能的融資步伐也大大加快。Wind數據顯示,2019年以來,億緯鋰能通過定增和可轉債,直接融資高達190億元。
關於劉金成,坊間有一個廣爲流傳的故事——40年前,武大實驗室買了一臺打印機,同學們聚在一起練習打字,當時劉金成下意識敲出了六個字:鋰電池,我愛你。40年後,曾經的青澀學生把這塊電池做成市值約950億元的億緯鋰能,如今又來到了港交所門前。
年營收486億
發展至今,億緯鋰能的業務主要涵蓋消費電池、動力電池、儲能電池三個板塊。
按2024年出貨量計,公司是全球前三大、中國第二大消費電池供應商,中國第五大動力電池供應商,以及全球第二大儲能電池電芯供應商。三大業務均處於全球前列。
財務數據方面。招股書顯示,2022年至2024年,億緯鋰能的營收分別爲363.04億元、487.84億元以及486.15億元,淨利潤分別爲35.09億元、40.50億元以及40.76億元。
具體來看,動力電池爲公司的收入主力,去年貢獻了191.67億元營收,佔總營收的39.43%。但把時間軸再往前撥一年,就會發現隱憂:2023年,億緯鋰能的動力電池業務營收佔比高達49.16%,同比下降了近10個百分點。
行業競爭加劇、需求增速放緩、上游材料價格跳水等,是讓這一曾經的“現金牛”瘦身的主要原因。不可否認,當前的動力電池行業已經進入寡頭壟斷時代——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兩大巨頭合計吃下了超過六成市場份額。
面對行業內卷,億緯鋰能給出的解法之一,正是出海擴產。
其實早在2023年5月,億緯鋰能就披露將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建設生產圓柱形動力電池的工廠,預計2026年建成投產。隨後2024年,億緯鋰能又加大了在歐美市場的佈局,6月,其歐洲區域總部在德國慕尼黑正式揭牌成立;9月,美國區域總部正式啓用。今年2月,億緯鋰能位於馬來西亞的電池工廠建成投產,成爲其首個在海外市場量產交付的工廠。
招股書顯示,截至目前,億緯鋰能在全球共有8個生產基地和2個在建生產基地,銷售公司和辦公室覆蓋全球7個國家及地區,售後服務網點覆蓋全球18個國家及地區。
海外市場持續擴張的背後,必然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爲支撐。億緯鋰能此次港股IPO的募資計劃中,海外投入也被放在了重要位置。據招股書披露,此次募集資金將重點投向匈牙利30GWh大圓柱電池項目和馬來西亞38GWh儲能電池三期項目,這兩個海外項目將支撐公司的產能擴張計劃。
而對於億緯鋰能來說,此番赴港二次上市,除了顯性的資金輸血外,還能借助香港市場的全球資源,進一步提升公司的全球品牌知名度、拓展多元化融資渠道。
鋰電巨頭做投資,賬面回報超80倍
除了業務本身之外,億緯鋰能的投資佈局同樣值得關注。
前文就提到,區別於業內普遍押注單一技術路線和產品的做法,億緯鋰能則是追求產業鏈的整合和“技術全路線覆蓋”。而支撐這一戰略方向的關鍵,正是其構建的龐大產業投資版圖。
根據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億緯鋰能直投出手48次,投資37家企業,累計投資金額超188億元。此外,公司還作爲LP,出資了成樸投資、海睿投資、浙民投、雲禧資本等多家機構。
在動力電池領域,億緯鋰能通過參股興華鋰鹽、貝特瑞、華友鈷業、恩捷股份、中科電氣、特來電、易鼎豐等多家公司,已經實現了從鋰礦、鈷資源等礦產資源,到電解液、隔膜、三元正極、銅箔等鋰電材料,以及下游儲能、電池回收等全產業鏈條的佈局。
根據24潮產業研究院報告,“在二線鋰電池廠商中,億緯鋰能是少數實現了產業鏈全覆蓋的公司之一,佈局深度僅次於寧德時代。”
值得一提的是,在“攻城略地”的同時,億緯鋰能也通過股權投資收穫了不菲的財務回報。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思摩爾國際。
思摩爾國際最早叫麥克韋爾,是全球最大的霧化設備製造商,爲很多知名電子煙品牌提供核心組件,億緯鋰能則是麥克韋爾的鋰電池供應商。2014年,億緯鋰能以4.39億元收購了麥克韋爾50.10%的股權,成爲其控股股東。
根據思摩爾國際此前公告,截至2025年6月16日,億緯鋰能仍持有公司30.77%的股份,共計19.02億股。按照當日收盤價20.65港元每股計算,億緯鋰能的持股市值高達392.76億港元(約合人民幣361.34億元)。
也就是說,十年前的這筆投資已經爲億緯鋰能帶來了超80倍的賬面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