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價300億,威海首富收穫第四個IPO

威海“首富”陳學利拿下了他的第四家上市公司。

近日,山東威高血液淨化製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威高血淨”)正式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掛牌,IPO發行價格爲每股26.50元人民幣,上市首日開盤價上漲88.64%報49.99元,市值一度突破200億元,遠高於上市遞表時的目標估值。雖然上市後持續股價持續下挫,但市值仍然接近150億元。

3年前,威高血淨曾經申報過港股IPO,後於2023年底改道A股,當時IPO目標估值爲135.1億元,現在無疑算是超額完成了任務。根據招股書顯示,威高血淨已經成爲了血液透析器材領域內當之無愧的龍頭老大,無論統計整個國內血液透析器領域,還是細分到血液透析管路領域,市場份額均超過32%。

威高血淨“系出名門”。在本次申報IPO之前,威高血淨的母公司威高集團旗下已經擁有了兩家上市公司和一家準上市公司,分別是從一次性輸液器起步,逐步拓展到臨牀護理、創傷管理等領域的醫療機械研發商威高股份(香港上市)、國內最大的骨科植入物公司威高骨科(科創板上市)、醫用高分子製品研發商愛琅醫療。

目前,威高股份、威高骨科目前市值分別約266億港元、106億人民幣。值得一提,威高骨科2021年6月底登陸科創板時,最高市值一度曾超過400億元,現在較高點可以說是“膝蓋斬”了,希望威高血淨不要複製“兄弟公司”的這個走法。除此之外,2018年,威高還通過旗下威海威高國際醫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收購了A股上市公司華東數控。

由此資本市場也有了“威高系”這一說法,實控人是陳學利。在2021年的“胡潤百富榜”中,陳學利家族以150億身價名列山東富豪榜第10名,是威海首富。而在由《山東商報》編制的“2024山東創富榜”中,陳學利家族的財富已經升至近330億元,位列山東第5,威海第一。

這次威高血淨成功登陸科創板,想必又可以爲陳學利的身價增厚不少。不過更重要的是,醫療賽道經歷的低迷期太久了,整個市場需要更多的好消息,更多的目光,更多的真金白銀,把信心一點一點地拼回來。

一輪融資就搞定的IPO

雖然“血液淨化”聽上去很生僻,但實際上距離我們日常生活並不遙遠。早在“十一五”期間,科技部就資助了一項涉及全國13個省市、自治區的全國性慢性腎臟病患病率橫斷面研究。該研究前後一共歷時4年,從2007年1月開始到2010年10月結束,統計樣本包括全國50550名18歲以上成年居民,最終在2012年在《柳葉刀》雜誌中發表,題爲《中國慢性腎病流行病學調查》。

這份調查尖銳地指出:中國成年人中慢性腎臟病(CKD)的患病率超過10%,總數高達1.2億人,即平均每10人就有1名慢性腎臟病患者——但問題在於患者中的知曉率只有12.5%,這就造成了大量“一發現即重症”的現象。再結合美國腎臟病數據系統USRDS對終末期腎病ESRD的統計,即慢性腎病最後發展爲終末期腎病的比例爲1.5%,這組數據進一步意味着早在2014年,中國的ESRD患者就接近200萬人。

龐大了ESRD患者帶來了的治療需求,而血液淨化就是其中最常見的基礎治療方案,包括血液透析(HD)、腹膜透析(PD)、血液濾過(HF)、血液透析濾過(HDF)、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CRRT)、血漿置換(PE)、血漿吸附和血液灌流(HP)等。

龐大的治療需求,則進一步帶來了龐大的資源缺口: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統計,2020 年中國接受透析治療的ESRD患者數量爲5.71每萬人口——以當年度中國ESRD總患者數330.52萬人爲基數計算,2020年中國ESRD患者透析治療率僅爲24.40%。橫向對比,覆蓋率遠遠低於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這些醫療資源發達的國家。

而這也正是威高血淨之所以能夠成長爲百億公司的關鍵原因,他們是國內最早的“血液透析器械製造商”之一,也是最早在“血液透析”領域裡嘗試進行“國產替代”的企業之一。早在2010年,威高集團就與在血液透析設備領域聞名於世的日本日機裝株式會社共同出資設立了威高日機裝(威海)透析機器有限公司,開始生產血液透析設備。

當時國內透析服務還沒有正式納入大病醫保,也幾乎沒有“透析中心”的概念,90%透析服務都集中在公立醫院中,包括衛生部醫政司也剛剛發佈公佈《血液透析室建立與管理指南(徵求意見稿)》,嘗試加強對醫療機構血液透析室的規範化建設和管理——可以說很難稱得上一條“獨立賽道”,就連血液淨化的全球頂級公司費森尤斯也在接受媒體採訪中不得不承認:“中國市場去年營收佔比還很小,從建立透析中心到投入運營非常複雜”。

同年,威高集團還拿到了山東省內的批准,在政策探索階段獲得了通過掛靠等方式建設第三方血透中心的試點機會。作爲對比,直到6年後的2016年12月,國家衛計委才正式對外發布《血液透析中心基本標準(試行)》。

帶着這樣的先發優勢發展到2023年,威高血淨已經能夠在招股書裡驕傲地表示,他們的產品銷售已覆蓋全國31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最終銷往超過6000家醫院、透析中心等醫療機構,其中有超過1000家爲三級醫院。除此而外,他們還擁有境內專利204項,其中發明專利29項。

具體到財務方面,威高血淨很早就進入了不差錢階段。根據招股書顯示,威高血淨在2020年、2021年、2022年和2023上半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爲26.4億元、29.1億元、34.3億元和16.8億元;歸屬於公司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分別爲2.97億元、2.60億元、3.15億元和2.29億元。他們也僅在2022年3月完成了一輪外部融資,由華興資本旗下新經濟基金領投,其他股東包括信金資本、晨壹投資、陽光人壽、江西濟民可信醫藥產業投資、弘暉基金等,整體規模爲6.25億元,投前估值108億元,投後估值114.25億元。

這也解釋了爲什麼同樣作爲血液淨化的國產替代頭部品牌,重慶山外山血液淨化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外山”)在2022年底科創板上市的時候,市值僅爲39億,遠遠低於威高血淨的目標估值。

山外山的招股書顯示,截止2022年山外山及其子公司具有已授權專利129項,其中境外專利2項,產品銷往國內1000多家醫院。這些關鍵數據都與威高血淨有着明顯的差距,也決定了他們在短時間內難以對威高血淨產生足夠的競爭壓力——同樣據山外山的招股書顯示,2018年和2019年山外山的營業收入雖然持續增長但一直未實現盈利,這是因爲,公司爲了打破“業務規模偏小,尚未形成的規模效應”的現狀,不得不在業務拓展、產品研發、連鎖血液透析中心培育等方面持續投入。

分拆出來的百億公司

2022年8月,威高血淨曾經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擬在香港主板發行H股上市。等到申報A股上市的2023年底,港交所的上市申請已經失效。

在很多人看來,這場“無疾而終”暗示了很多信息,例如投資者們仍然對整個醫療板塊缺乏信心,例如國產醫療器械領域仍然處在一種技術門檻相對較低、不得不需要內卷式競爭的狀態。一個關鍵例是在2020年到2023年中這四年半統計週期裡,威高血淨的消費費用率始終維持在20%左右的水平——這被認爲是經營壓力大、缺乏明顯競爭力的典型特徵。

可以說,威高血淨即將IPO的消息在當時不僅沒有提振整個行業的信心,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佐證了人們的“刻板印象”。

那麼爲什麼威高血淨的第一次IPO會無疾而終呢?在公開信息中,威高集團並沒有做出迴應,但並不意味着沒有答案。這或許和威高集團的“預期”有關。

威高集團很早就涉足了資本市場,早在2004年威高股份就完成了IPO,威高集團也成爲了山東省威海市的第一家上市企業。但在威高股份看來,他們的市值被資本市場長期低估:雖然上市之後他們的股價一度超過了22港元,但長期來基本都在8港元上下浮動,最低一度下探到4.144港元。而在整體價值長期被低估的情況下,分拆優質資產單獨謀求上市就成爲了一個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策略。

威高骨科、威高血淨在2020年之後分別拆分啓動獨立IPO,以及威高血淨避開恆生生物科技指數處於歷史低位的2023年、決定轉戰A股,都可以看做是這個策略下的結果。而這個策略的存在,也意味着威高骨科、威高血淨只是一個開始——至少在可以預見的一到兩年內,“威高繫上市公司”的陣容將大概率會繼續擴充。

第一家潛在的IPO公司是威高介入。威高介入成立於2020年,產業鏈分工上看屬於威高血淨的上游,是一家血管介入器械耗材生產商,以生產和經營介入器械耗材爲主,現有可吸收藥物支架、腔靜脈濾器系統、顱內電解脫彈簧圈等產品。威高血淨曾經在招股書中透露,爲了促進血液透析器、血液透析管路等耗材的銷售,威高血淨報告期內血液透析機等設備採取了保留所有權的“投放”方式。

2021年10月,威高介入完成了規模爲十數億人民幣的A輪融資,也是威高集團旗下子公司首次完成面向市場化投資機構的股權融資。該輪融資同樣由華興資本主導——華興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華興新經濟基金參與投資——其他參與方包括信金資本、建銀國際、海富長江成長基金、中國―比利時直接股權投資基金。

第二家潛在的IPO公司是愛琅醫療。愛琅醫療的前身是美國老牌醫療器械公司Argon Medical Devices,成立於1972年,與威高有着高度互補的產品線,主要研發產品包括穿刺活檢產品、血管介入類產品和引流導管,主要服務於腫瘤科和心血管科的介入治療,核心產品在美國市場佔有率都位居前三。

2017年12月,威高集團以8.8億美元(當時約合人民幣56億元)官宣併購愛琅醫療,並正式獲得商務部備案覈准。2020年9月,威高股份發佈公告稱,公司正考慮可能分拆其研發、製造、銷售及分銷放射學、血管學、心臟學及腫瘤學介入手術之一次性醫療器械業務並於認可證券交易所獨立上市。與此同時,海外媒體也在同年報道稱,威高股份可能考慮分拆其子公司愛琅上市,IPO首選地可能是香港,預期上市時估值20億至30億美元。

第三家是錦江電子。錦江電子主要賽道是心臟電生理領域。2022年8月,威高集團參與了錦江電子B輪融資,當時融資規模整體爲7億元,其他投資方還包括高瓴資本、信達鯤鵬、光華梧桐、元亨利貞。2022年6月12日,錦江電子曾經向科創板遞交招股書,擬募集資金26.91億元。

對比2020年到2023年那段日子,2025年的A股與港股的顯然牛氣了很多。可以想象,威高血淨順利上市、首日高開之後,這些潛在的上市計劃一定會兌現的加快節奏。

不過投資人們能不能吃到威高集團的紅利,就是未知數了。畢竟威高血淨上市之後,算上威高股份、威高骨科、華東數控,這四家威高繫上市公司的總市值已經接近600億元。一個不差錢的大佬,會在什麼時候開放投資窗口、會因爲什麼對外開放投資窗口,這顯然可遇不可求。更何況威高集團甚至已經開始吃到“風險投資”的紅利了。

2016年至今,威高集團先後發起過威海威高股權投資基金、威高健康產業基金、威高鬆源基金,從併購、CVC做到了風險投資。根據工商信息,這些基金重點關注創新醫療器械、生物醫藥、醫療服務及康復養老等相關標的,從非常潮的“靈巧手”到與他們產業高度關聯的“內窺鏡”都有涉及,上文提到的衝刺科創板的錦江電子正是威高集團涉足風險投資後的一個收穫。

這樣來看,或許吃不吃得到“威高系”紅利並不重要——這樣的產業巨頭仍然對創投市場抱有熱情,這或許就是最好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