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韌性-臺幣升值風暴下如何強化臺灣壽險業韌性

臺幣升值風暴下如何強化臺灣壽險業韌性。圖/本報資料照片

5月初臺幣強升近10%,創下1980年以來最大單日漲幅。臺灣企業競爭力和擁有大量美元資產的投資人均受衝擊。根據歷史資料分析,臺幣升值10%,對上市公司獲利衝擊預計達6%~7.5%。各產業中,半導體、資訊業以及壽險業衝擊最大。

根據金管會統計,臺灣壽險業海外投資部位高達23.28兆元,佔可運用資金的70%。以四月底資料評估,壽險業對美國資產曝險約達9兆元,絕大多數是長期債券,主要以公司債爲主,美國政府公債僅佔約6%。凱基投顧分析,臺幣升值1%在不考慮外匯價格準備金影響,對2025年國泰金、富邦金、中信金及新光金的獲利平均影響約5%~6%。

■壽險業短期無淨值危機 但須強化匯率風險管理

壽險業面對臺幣升值,皆具備風險控管與避險機制,也有風險管理委員會定期審查,也會透過情境模擬分析,觀察匯率變動並進行動態避險。此外,壽險業也可使用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來進行衝底,或採多幣別避險措施,降低影響。

升息讓壽險業投資部位出現大量未實現損失,最主要是在損益表而非資產負債表,有些壽險公司的外匯準備金水位較大,或採較高避險比率,對損益的衝擊也相對較小。若臺幣升值逐漸減緩,應不會有淨值危機。

■避險成本太高因應對策 應擴大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水位

壽險公會已向金管會提出監理寬容措施,建議兩大方向:

1.增加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財源:爲減輕避險負擔,金管會允許採用外匯準備金新制時,開放壽險業將過去五類準備金轉作第一桶金,壽險業爭取能擴大增加第二桶金財源。

2.調整匯率計算方式:業者建議壽險債券帳列的AC部位,可不要做現時匯率評價,改以採半年或一年均價計算,僅適用資本監理的RBC填報,不適用於財報上損益表的虧損。

由於使用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避險成本太貴,且可能影響匯率波動,較可行方案是透過強化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制度。由於仍存在升值壓力,建議評估增提列外匯準備金之財源範圍,或擴大準備金提存比例,鼓勵業者增提強化外匯風險抵禦韌性。

■引導保險業轉移美債資金投資臺灣

這次美國關稅風暴,加上臺幣升值預期,將使保險業逐漸轉移美元資產,如果部分資產能移回臺灣,要如何引導投資?建議考量相關投資方案與誘因作爲因應,引導保險業資金長期投資臺股、基金、ETF,或透過創新促參機制、優化投入公共建設投融資條件、增加創新金融商品等策略,長期佈局,協助發展國家建設。

在誘因機制上,建議ICS在地化方案應研議在地化投資誘因,聚焦資產面投資鬆綁,建議對永續及公共建設相關投資風險係數與金額進行在地化調整。另外,應借鏡歐盟經驗,降低長期股權適用風險係數,引導資金投入長期股權或證券化投資。

■保險業損益衝擊大 應嚴防市場信心潰散

如臺幣升值不再惡化與關稅談判有正向迴應,投資人信心對金融保險業會有正面迴應,甚至吸引潛在投資資金逢低佈局。反之,那對保險業財務影響將會從損益表擴大到資產負債表,也可能再次引發新的淨值危機風暴。因此政府談判成效與央行是否能做到阻升匯率,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