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萊豬」輸臺恐引一波食安風暴? 食藥署最新說明

食藥署指出,澳洲進口豬肉貨品檢出萊克多巴胺0.001 PPM,符合「動物用藥殘留標準」於該類產品之殘留容許量0.01PPM,所有合格放行案件,都在科學分析下可接受風險。本報資料照片

根據衛福部食藥署「豬肉儀表板」顯示,4月29日有一批從澳洲進口的22.99公噸豬其他可食部位,被檢出還有0.001PPM萊克多巴胺,引發各界擔憂,是否會有食安風險?食藥署表示,這批產品的萊劑殘留容許量在0.01PPM內,屬於可接受風險。

食藥署指出,近期食藥署邊境受理報驗澳洲「冷凍豬腳」1批(淨重2萬2991公斤),該批貨品依規定查驗並抽樣送驗乙型受體素,檢出萊克多巴胺0.001 PPM,符合「動物用藥殘留標準」於該類產品之殘留容許量0.01PPM,已於4月29日依規定核發輸入許可通知,並顯示於「豬肉儀表板」,所有合格放行案件,都在科學分析下可接受風險。

這是臺灣開放萊豬進口後,首批含有萊克多巴胺的進口豬肉,食藥署強調,這一批肉品輸入產品符合「動物用藥殘留標準」,經輸入查驗合格放行,得於國內銷售流通。目前如此,未來也持續依「食安優先、科學分析、國際標準及市場稽查」辦理。

政府對於進口豬肉(含萊劑豬肉)於110年1月起,針對可輸入之生鮮冷藏冷凍豬肉產品,不分國別,採逐批查驗措施,經查驗符合規定始得輸入。食藥署強調,自110年1月1日起輸入豬肉產品,採逐批監視查驗,並持續依風險滾動調整查驗方式,現行各國輸入之豬肉產品,採一般抽批查驗。

▪ 手機報稅超簡單!4步驟輕鬆搞定 一圖看節稅秘訣不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