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規畫」通過…學者:中共拚AI國際標準 影響臺灣科技業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指出,中共「十五五」有三項顯著變化。 記者廖士鋒/攝影

中共廿屆四中全會昨天閉幕通過「十五五規畫」,我學者認爲,相較「十四五」,大陸「十五五」推動AI、碳市場與數據治理標準,有意在國際形成「中國規範體系」,以制度設計作新一輪國家競爭核心,主動參與全球規則制定,未來可能改變臺灣科技產業的制度環境與合作版圖。

財團法人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昨天邀學者舉辦「中共廿屆四中全會與十五五規畫」座談會,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指出「十五五」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延續藍圖,更是一場制度性與結構性轉型工程,其核心目標在於透過科技創新,綠色低碳與制度改革,重塑中國的經濟韌性與治理體系,以自主研發突破「卡脖子」技術,推動科研成果轉化與產業鏈安全。

綜觀而言,「十五五」對臺灣有三層外溢效果:其一,若中國大陸成功建立內需長效機制與制度型開放,區域市場吸附力將提升,影響臺灣的出口導向經濟;其二,「紅色供應鏈」擴張,可能壓縮臺灣中階製造與綠色產業空間;其三,大陸推動AI,碳市場與數據治理標準,有意在國際形成「中國規範體系」,可能改變臺灣科技產業的制度環境與合作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