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十五五」規劃怎預判經貿風險 陸學者:早統籌國內與國際局勢

▲ 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賈若祥 。(圖/記者任以芳攝)

記者任以芳/北京報導

中共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今天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舉行,會議圍繞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展開討論與決策,針對國際貿易摩擦、中美關稅與科技封鎖是否成爲「十五五」制定挑戰與風險?大陸學者賈若祥指出,儘管外部挑戰仍多,但中國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是世界經濟不確定性中的最大穩定力量」,並且早在蒐集意見時,已經統籌國內、國際兩大局勢風險應對。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今天登場,中國「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中國記協)今20日舉行系列新聞茶座,邀請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賈若祥針對「十五五」規劃與發展重點進行分享交流。

《東森新媒體ETtoday》提問,「考慮大國外交和全球治理背景之下,未來大陸方面『十五五』規劃如何應對國際經濟摩擦(比如中美關稅戰)與各種科技封鎖?大陸方面在科技自主與國際合作之間,政策將如何取捨? 『十五五』規劃主打全面發展『一盤棋』,必須加快建立制度完善、科學規範、運行有效規劃,建構發展規劃與財政,金融等政策協調。請問面對房地產調控、一些地方債務與企業負債壓力,是否會成爲未來規劃實施的主要挑戰?」

大陸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賈若祥首先回答,未來「十五五」規劃將以「高水平開放」與「制度性創新」爲雙引擎,在全球變局中鞏固中國經濟的穩定性與韌性,並在開放中尋求新機遇、在變局中開新局。

陸「十五五」規劃怎應對國際貿易摩擦、科技打壓

賈若祥指出,改革開放是中國發展的「制勝法寶」,從1970年代以來爲中國注入強大動力。當前,中國正從傳統的「要素型開放」轉向更高層次的「制度型開放」,透過深化投資、貿易自由化與便利化,推動開放平臺、通道及營商環境全面升級。

他表示,中國目前已形成包括自貿試驗區、自由貿易港、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園區及國家級新區在內的多層次開放體系,「這些平臺在新一輪高水平開放中將承擔更重要的功能」。他舉例,海南自由貿易港預計於年底正式通關運行,沿邊地區如內蒙古、延邊等地的對外開放也正進入新階段,形成「東西互補、陸海並進」的新格局。

賈若祥表示,中國將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推動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協同發展,並積極發展跨境電商等新型貿易形式。「儘管國際貿易摩擦持續,但全球化的大勢不可逆,投資與貿易自由化對所有國家都是有利的,這不僅能發揮各國比較優勢,也能讓全球消費者以更低價格享有更高品質的產品。」

房地產調控、地方、企業負債都是挑戰

賈若祥表示,「經濟社會發展實施的過程當中,我們可能面臨着一些個可預料甚至難以預料的各種各樣的風險,包括房地產領域的風險,金融領域的風險,自然災害的風險,疫情影響的風險等等。」

他強調,「十五五」規劃編制將高度重視風險預判與財政承受力評估,並提出相應預案。他強調,未來五年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需同步強化「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思維,確保經濟運行安全可控。

「儘管外部挑戰仍多。」他進一步指出,中國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經濟發展好、把民生改善好,才能在國際市場上增強確定性,爲全球經濟復甦貢獻更多力量。

中美關稅戰!「十五五」規劃能趕上變化?

《路透社》提問,「『十五五』規劃是一兩年前就開始編制的,中美關稅貿易戰是今年年初才白熱化,是否影響『十五五』先前擬定草稿曾考慮今年以來全球貿易形態的轉變?是否在什麼方面帶來不確定性,目前已經基本定下的10年規劃,有沒有空間和彈性來應對未來?」

賈若祥稱,儘管「十五五」規劃的研究與起草工作自一兩年前已啓動,但在徵求意見稿中,特別強調「統籌國內與國際兩個大局」,充分考慮包括中美貿易摩擦在內的外部不確定性。據統計,中國去年的貨物進出口總額超過40兆,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仍高,顯示中國與世界經濟已形成深度互嵌關係,「可以說是與全球經濟休慼與共」。

他也強調,中央對國際形勢變化已有清晰研判,並要求在規劃中強化「戰略韌性」與「政策預留」,以應對貿易格局重塑、供應鏈重組等挑戰。「我們面臨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多,但中國高品質發展的確定性,是對全球經濟最大穩定力量。」

他表示,中國的應對之道在於「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持續推動創新驅動、提升產業鏈安全、促進民生改善,讓中國經濟的內在穩定性成爲世界經濟的「定海神針」。

另外,談到自「十二五」規劃起,大陸方面即以專章形式闡述對兩岸的相關工作,到「十四五」規劃,大陸對兩岸方面的描述越具體,關於「十五五」規劃中,兩岸內容的方向爲何?

賈若祥表示,目前不瞭解「十五五」規劃的相關內容,但就他個人理解,推進統一,促進兩岸繁榮和平交往交流是發展方向,今後的發展方向,也是符合兩岸人民利益的一些重大的舉措。圍繞這個方面兩岸之間相向而行,是未來的方向,也是兩岸人民共同的期盼和期望。